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本属于小报编辑记者的“时代杂志”,今天终于看到了这种读物,她开辟了一个专门属于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阵地.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夕,我见到百花社的老编辑董令生,她送给我几本由她编的艺术类图书,其中有一本《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作者是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她告诉我,王老自从2003年被诊断出得了肺癌,写作编书更加勤奋,平均每年都要出版三四本书。“这老爷子简直就是拼命啊!”她感叹着,“不过,最终还是没斗过癌症,去年10月过世了,可惜啊!”我闻言,  相似文献   

3.
认识王小柔是十年前.那时,她刚出版她在天津《每日新报》的专栏结集《把日子过成段子》,是文坛崭露头角的"专栏女作家".而那时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也不过四年,刚编辑了我策划的第一套书——赵婕的专栏随笔集"纯棉时代".正因为"纯棉时代",赵婕"认定"我是一个好编辑,正好她的朋友王小柔想出第二本专栏结集《都是妖蛾子》,于是赵婕就推荐了我,帮我们结了这个缘.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定期出版的编辑出版类刊物,创刊已经25年了。她诞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的初创时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当然是每期都认真拜读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一开始就成了  相似文献   

5.
当暮色渐蓝,我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回到了充满温馨和谐的家。随便翻一翻自己编辑的几本书,那封面设计新颖独特的诗集——《第三根琴弦》便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随着三弦琴奏出的美妙旋律,又一次认真地读起了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的集子。实际上,我很早以前就读过她的诗集,那是她的第一本诗集——《当暮色渐蓝》,我很喜欢她的诗,她的很多诗是令人回味的。随着《当暮色渐蓝》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7.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杂志100期出刊了。100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一个值得纪念、回顾、再前行的新起点。看着书架上陈列的一本本杂志合订本,翻着一期期略微泛黄的杂志,仿佛看到了杂志走过的70多年的岁月。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年轻的编辑,伴随着她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8.
作者桩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有幸编辑她的7部作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并一路被她的故事温暖着,感动着.记得在编<微雨红尘>的时候,我是擦着眼泪完成了编辑、编辑<永夜>时,一直为永夜揪着心,而为月魄的凄美结局感伤至今;编辑<皇后出墙记>时,为快乐的永乐帝后的传奇爱情激动兴奋;编辑<放弃你,下辈子吧>时,为那个死乞白赖夏长宁的执著欢呼,现在回想起来,编辑桩桩每一部作品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幸福温暖的体验,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桩桩.  相似文献   

9.
编辑,特别是中年编辑,他们的繁忙情况,局外人常常是想象不到的!他们长年累月地埋头于书稿中,默默地、勤奋地工作着。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常静之同志,就是我们千百个中年编辑里的一个。我是在文化部出版局表彰先进会议上听到常静之同志的事迹的。会后,我走访了她。她是一个中长身材的中年人,一幅近视眼镜,说明了她跟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而那爽快的性格,又使人联想到她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11.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2.
全国图书展览开幕前夕,吉林人民出版社的老郭来看我,将该社参展图书——《小学生文库·课外辅导类》一套赠我,内中有我1980年写的一本与小学生谈使用标点符号的小册子。书展开幕那天,我怀着节日的喜悦,同我在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女儿匆匆赶往展场。我望着她那满脸堆笑、活蹦乱跳的神  相似文献   

13.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感谢我的家庭“编辑”@彭道…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作为一名医学生的我决定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应聘编辑工作,为了弄清编辑究竟是干什么的,我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材料,从中我发现了关于编辑角色的定位有共同的一句话"为人做嫁衣",这是我对编辑工作的最初理解--为作者出版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5.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16.
王青 《编辑之友》2011,(6):124-128
我在写了几位开明书店的编辑之后,忽然想起了丰子恺先生,一位慈祥的长胡子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他应当是开明书店编辑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但问了一些同事并翻阅许多资料,却见不到丰先生是开明书店编辑的证据。最近在丰一吟的一篇回忆录中,提到她父亲在一份简历中说他曾经在  相似文献   

17.
日前,用电子邮箱给《老年日报》“旅游指南”专刊编辑李由传稿,发送完毕,立即收到李老师邮箱的自动回复。打开一看,不但知道她收到了稿件,而且出现了她所编辑的各个版面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及当前急需什么稿件的情况。这是我们通讯员迫切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存起来,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李的这一做法,我举双手欢迎。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听到李欣频的名字是2011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她的一本《诚品副作用》,阅读之后大为心折:原来文案竟然也可以在商业之上构筑出文学美感!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作者的相关信息,才发现李欣频原来是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物:她19岁时成为台湾诚品书店的御用文  相似文献   

19.
刘君 《网络传播》2010,(8):70-70
一个刚来上班一周的网络编辑,她急需学到最重要的东西。问我,对网编来说,什么最重要?我知道,她厌倦了CTRL+A—CTRL+C—CTRL+V—CTRL+S的工作了。  相似文献   

20.
韦泱 《出版史料》2012,(4):93-94
五卷本的《欧阳文彬文集》与读者见面了。作为主要参与的编者,我展阅之馀,感想亦油然而生。欧阳前辈生于1920年,已届九二高龄。如此健在的老编辑、老作家,时下屈指可数。几年前,她找我商量,想把历年所写文章汇编成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