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遗憾上自习时,教师检查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小明,你课外阅读了哪些书?’小明:"《阿 Q 正传》。"老师:"请问,阿 Q 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小明:"那个圈没画圆。"老师:"他为什么会遗憾?"小明:"因为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连圆规也设有。"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受奴役受压迫被人轻视的下层人,大家对他的处境表露出同情,而对他的精神即阿Q精神,又往往会报之以嘲笑和鄙夷。其实是我们仅仅看到了阿Q精神的负面影响,而没有看到它的正面价值。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出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的合理性,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论题研究背景 《阿QiX传》承继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以“传”的叙事形式,运用喜剧手法叙述阿Q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又蕴含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阿Q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对阿Q性格特征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阿Q形象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学者来说,似乎仍是一个未解之迷。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产生阿Q性格的文化基因及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7.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8.
曹聚仁 《教学随笔》2008,(Z1):42-45
关于阿Q的家世,《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语焉不详。他只在序文上说:"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阿Q兄之为人,我们的确很熟悉;看见了赵太爷的客厅,更可以了解阿Q兄的生活。我们熟知阿Q兄的性格,再推测他的老太爷是怎样怎样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精神胜利”与革命是对立的一对矛盾;正因二者有对立的一面,学术界才提出了二者关系的问题。即:革命是不是阿Q性格发展的必然?──这是一个既清楚而又模糊的老问题。说清楚是说似已达成共识:革命是符合其性格发展逻辑的;说模糊是说证据不足、模棱两可:阶级性决定他革命;再以阿Q式的革命,说明他不是真正的革命;以此把革命统一在了“精神胜利病”之中。然而,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共性(阶级性)取代了个性。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借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姓都没有。…  相似文献   

10.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11.
1921年12月,鲁迅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镌》上开始发表连载小说《阿Q正传》。七十多年来,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层出不穷,对于阿Q性格的理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阿Q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没有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阿Q正传》的研究受一种文化诗学的影响,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寻阿Q精神的源头,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界定阿Q精神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弱点,对示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阿Q正传》艺术表现上的研究侧重于作品的悲喜剧特色及阿Q形象的多义性、复杂性在艺术上的原因。本文试科对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对《阿Q正传》的研究现状进行描述,并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4.
阿Q革命问题是阿Q典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阿Q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体,他具有强烈的朴素的革命的愿望,但是他同时又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阿Q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思想悲剧、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5.
阿Q弟正传     
阿Q弟是我们班的活宝,梳着火山爆发式的发型,远远望去,有点像樱木花道,只是他鼻梁上多了一副超大载重量的眼镜。朋友们请注意,阿Q弟这个绰号的意思不是阿Q的弟弟,而是IQ偏低。  相似文献   

16.
我画阿Q的动机,自然是读了他正传的关系,但是好久都找不着一个真正阿Q的对象……后来,我到了北京,偶尔在朝阳门外发现了一个乡下人进城,垂头带辫的样子,面色是焦黄的,似有无限的哀情、郁闷在他的心里,我不知怎样地就想到了阿Q.而自然的跟着他走。后来他由一个书店里出来,身上已经不是穿着大褂了,于是我冒昧与他搭话,知道他是受着经济的压迫。而我为了有所求,帮助了他相当的钱,并且请他喝了几杯酒,再请他到我的家里,谈到他生活的经过。说来宾与阿Q的经历并不相差多远,他是一个农工,也为人家打杂,也睡过破庙,不知怎样到…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在北京电视台4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中,各色人等均叫阿Q为“阿gui”,字幕上打出的也是“阿桂”,唯独假洋鬼子按英文字母读法叫他“阿克有”,阿Q的名字究竟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8.
阿Q是鲁迅先生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那永不衰败的"精神胜利法"的实施,以及为此所做出的言行举止,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他那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想反抗却又不敢反抗、受人欺凌的种种不幸遭遇让我们潸然泪下或深表同情.<阿Q正传>带给读者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喜交集"的艺术感受,使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20.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