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记得我们刚到成都时,宋光正经理悄悄告诉蔡总:“郑州的老朱说您承诺过,这次走访客户第一站就到他那里,您食言了他心里不爽……”蔡总电告老朱,要到郑州作总结,划句号。蔡总这次未食言,将此次出访的最后一站放在郑州。11月25日晚7时40分,走出郑州机场,风雨交加,寒气袭人,可老朱已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深感歉意。蔡总曾多  相似文献   

2.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3.
正你老我老?大师选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年轻"和"腿长"。至于个性如何、知识程度如何,他一概不管。他说:"我就是不要老女人。"王志慧四十几岁时,大师就每天哇哇叫:"这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我在山上养病时,有次他们吵着要离婚,于是我下山,到金兰敲他的门。门一打开,他看到我就说:"你来干吗?"  相似文献   

4.
朱承修同志是一位喜欢多做事而言语不多的人,作为编辑,他用手中笔与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打交道,同记者进行互相取长补短的愉快交流.在他的办公室里,老朱接受了我的来访.穿着一身蓝灰色西服的老朱给我留下十分朴实的第一印象,因为那西服的款式和颜色都太不时髦了.话题是从首届韬奋新闻奖说起的,老朱谈起获奖表现得很谦虚,连声说:“我没做什么,没什么.”专门为表彰编辑、通联人员而设立的韬奋新闻奖给这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购上了耀眼的光环.而其实,早在1985年第一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评选中,老朱就已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5.
《山东档案》2015,(2):73-74
"老档案"并不是所谓的档案资料,而是一位从事档案接待查阅工作27年的老档案人。几十年来,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查档人员,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却有一贯朴实温暖的话语。几十年来,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他用心解决着一个又一个的查档难题,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只有让人感动的平凡事迹。一年年,时光如水,流淌着他对档案工作的忠诚与  相似文献   

6.
又是一个金秋丽日,北京唐都酒店再次热闹起来。安岗坐着轮椅来了,鲁兮拄着拐杖来了,韩钟昆夫妇和段存章夫妇乘着公共车来了……刘江和儿子站在门口迎候,安排服务员把老人们扶进电梯。刘江习惯喊这些人“老太行”。一进餐厅,他就这个“太行”那个“太行”地一一祝福,但是脸上还是露出了一点不快,转身问道:“吴象、程光、侯恺这些‘太行’怎没来?”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这个题目似乎有些别扭:“业务尖子光荣”就行了呗,还“让”个什么?对不住,我这个“让”字是说给新闻单位的领导们听的。他们不“让”,业务尖子怎么“光荣”得起来?说起来,鼓励编辑、记者在业务上冒尖,是个绝对正确的命题,因而不值一谈。其实,这个老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尽管业务尖子是客观存在,但是许多人对这个词儿讳莫如深。有些人知道这一个单位如果崇尚起业务尖子,遇到晋升、提拔这类好事就没他们的份,于是睁着眼睛和稀泥,来一句“人各有长短”,把业务尖子摁得和他一般差不多;有些领导深知抬举  相似文献   

9.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代时,杭州有位道林禅师,他有一个奇怪的号,叫“鸟窠禅师”。这个号是这样来的:禅师有一次行脚中路过秦望山,见山上有一棵很高大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充满了生机,不禁欢喜赞叹。从此他就像鸟儿一样以树为家,栖息于枝叶之间,久而久之就得了这么一个称号。有一群鹊儿,在鸟窠禅师的身边搭了一个窝。它们一点也不怕他,每天飞来跳去地跟他游戏玩耍。但是其他人来的时候,它们就会被惊吓飞走。人们觉得很神奇,所以又称他作“鹊巢和尚”。  相似文献   

11.
窦唯确实是被“娱乐”玩死的。他本该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但不幸的是他的娱乐性还在,这个东西把他强行拉回了人们的视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孟洪  大汉 《出版参考》2007,(7):21-21
1949年10月1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是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一个人似乎更加难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在做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运用中语义相悖的错误还与肯定、否定式这两种语言形式的使用不当有密切关系。肯定式,是从正面肯定某种事物,或某种性质、状态等,如:“我是报纸记者。”“这个版面设计得好。”“他下基层采访去了。”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和力量,有时加上适当的副词或能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如“我确实是记者”的中“确实”,“这个版面设计得就是好”中的“就是”,“他的确下基层采访去了”中的“的确”,等等。与肯定式相对相反的否定式,是用以否定某一事物或某种性质状态的,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9,(15):42-44
“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以下特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农村大众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经济导报部分年轻记者学习“老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老记者,我确实很喜爱新闻工作。解放后,每次填表的时候,一般象我这种情况,填“本人成份”时都填“职员”,我觉得这个词儿太抽象,我向来都填“记者”。我想,倘若死后在阴曹地府要我填表申请下一辈子干什么的话,我还要填“记者”。新闻工作不但能使我们接触广阔的天地,它本身也是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一个人有一点点擅长之处,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有过一个同学,不用功,光好玩,是个球迷。他却把体育版编得十分活泼出色。报道一场足球赛,也得是个行家才成。旧社会管新闻记者叫“无冕皇帝”,那  相似文献   

17.
老朱像个神话一样活在我们身边:三年前,他以区区十万块钱起步。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三年后,4800万元美金“风投”找到了他,他的座驾由五菱之光变为大众途安变为宝马再变为悍马,一下子变成了有钱人。我们这些和他相熟的人,忍不住掐了好几次大腿.  相似文献   

18.
环球视听     
美国广告形象的塑造美国电视台播映的政治广告中出现的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形象,无不经过专门的设计和塑造,无不比本人或原物好看得多。让观众看上去,其形体神态既是真人,又胜似真人,还要通过形象体现出一个或几个足以代表这个人、某个组织、某种产品等等的特征,即他(或它)所独有的标志。在形象塑造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观众感到这个人确实比他的竞选对手来得纯朴可亲,而且值得信赖对于政界领袖来说,在美国的政治广告中,为他们设计和塑造的形象大体上有这些一些:“父亲”、“领袖”、“关怀家庭的人”、“来自人民中间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名排长走上团新闻干事的工作岗位。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知“五个W”为何物的“门外汉”,对新闻这个高深莫测的神秘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在到了这个位子上,心里确实有点发怵。“既然组织上选择了我,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我如是想。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捧起《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与成才》等教材一点一点地啃,并主动向编辑、老新闻干事请教,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进行采访,晚上加班加点赶写稿件,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然而半年过去了,寄给编辑的百余篇稿件都…  相似文献   

20.
陈红红 《今传媒》2004,(6):20-21
郭兴文老师的书房采光不佳,电脑屏幕成为这个房间主要的光源。屏幕上的文章内容是韬奋新闻奖获奖感言。书房有点乱,各种报纸和杂志、书籍随意堆放在墙角里、书架前、电脑桌上。被誉为“专家”、“杂家”的郭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一边整理一边还自我解嘲,“我家也很杂”。两排与墙等高的书架占据了书房的大部分空间,在这个小房间里异常惹眼。左边的一排大多是历史书籍包括全套《二十四史》、《世界通史》等,右边一排内容广泛,除了工具书外还有文学、军事、经济方面的书籍。采访就在这里开始。偶然与必然虽然他有众多光环萦绕——第六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西安日报》高级编辑、西安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杂文家,他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与黄土打交道的人,面色黝黑,深褐色的西装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风尘仆仆的模样。“山药蛋派作家”的称谓掠过我的脑海。事实上,他与黄土也确实缘分不浅。郭老师198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从一个考古研究人员到一个获得新闻工作最高奖项——韬奋新闻奖的职业报人,郭老师喜欢把他职业生涯中几次浓墨重彩的故事轻描淡写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事件”。“干新闻源于一次偶然”,回忆起入行经历,他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