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翻检旧稿,发现当年应《中学生阅读》杂志之约,写的一篇关于新闻报道中的地名应当怎么写的小稿,并没有刊出。从普及新闻写作知识的角度,似乎并未过时。因而稍作删节,发表于兹。 (一)四川省青神中学文补班刘同学的来信(摘要) 《中学生阅读》(1991年第11期)选载了新闻特写《王诗超人生的最后画面》(以下简称《画面》),同时也刊登了孔祥料同志以这篇新闻与另一篇新闻为例而谈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之文章——《新闻为体,文学为用》,文章简明扼要地谈了新闻特写的基本特征,令人受益匪浅。 但是,孔祥科同志在谈《画面》…  相似文献   

2.
四月五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记者刘德玉采写的《特写:中泰友谊永固》(见附稿)。这篇特写是从泰国朋友在潍坊风筝会上风筝放飞失败一事中挖掘出的新闻,不仅时机抓得好,主题好,写作也不错。它通过对一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把我国人民注重精神文明的风尚生动地反映了出来,无论是对内对外宣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必须新和快,必须把新近发生的事实尽快报道出去。为了快,记者采用信鸽、电话、电报、传真等手段传发稿件。特写《美国第一支直升机采访队》,正是反映新闻工作者如何采用快速手段获取新闻,这一特写本身也抓住了新闻领域中的新事物。 这篇特写抓住个“快”字。一开始便强调新闻记者“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务求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开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特写中的主人公鲍勃和妻子马丽卡“经常是最先到达现场”。他拍摄到现场照片后,接着便“传送到电视台,然后再传往电台”。这些描写,都是为了把又鲜又活的新闻尽快提供给受众。  相似文献   

4.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报纸的显著版面刊载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我有不同意见”》、《总理的建议》两篇会议特写,并给予对很好的评价。 这两篇特写之所以大家叫好,除了视角独特、写作考究之外,一个很重要而且也是最可贵之处,是它的“鲜活”。“鲜活”,就鲜活在两篇特写所捕捉的新闻事实,都像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菜和水里捞出的鱼,青翠欲滴和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3)
反弹琵琶与抓活鱼鲜鱼文/若文报纸头版头条刊发新闻特写的比较少见,而《劳动周报》常常为之。这使人联想起敦煌壁画中唐代反弹琵琶的乐女,其反弹比正弹更具风韵,反弹出的乐曲似乎飘逸千年而至今尚有余音。连读《劳动周报》头版头条三篇新闻特写,如同听到反弹琵琶的余...  相似文献   

6.
情与景的交融特写︽联合国风雨送加利︾点评陈特安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六版国际版于1月2日刊出了《联合国风雨送加利》一文,这篇国外特写不仅深受读者青睐,而且新闻单位领导同志和报界同仁也交口称赞,认为是一篇“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佳作”,是一篇很值得...  相似文献   

7.
《音乐周报》1991年9月20日刊出的新闻特写《一场告别人生的音乐会》,获1991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当之无愧!依笔者所见,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作者把对主人公王玉田的浓浓之情凝于笔端,写成的文章才重如千斤,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它才不仅仅是一篇新闻特写,更是一篇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8.
《到美国去播种 T 恤之花》这篇570字的现场短新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后,一些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抓出这么个点子来的?我静下来想了想,从新闻背景中寻找一篇袖珍新闻的切入点,也许是我这篇特写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纺织报》社的一名驻湖北站记者,我从1985年起就对荣获我国服装界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相似文献   

9.
辞朴义深     
新华社记者邹爱国、罗观星的新闻特写《总书记的问候》,获得中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高超之处在于笔法质朴,看似平常叙事,其淡如水,然其味弥长。  相似文献   

10.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1.
我采写的人物特写《“关大侠”》,去年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中荣获三等奖,这篇特写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并收入《“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在此之前,报道郑州市治安大队反扒窃“神警”关福昌的文章已发过不少,还有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关大侠”》见报后,一些读者反映,这篇特写虽不足两千字,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上万字的报告文学相比,另具特色。我通过《“关大侠”》的采写,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激情,才能写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2.
《新疆日报》刊登的特写《达吾提·阿西木探亲记》曾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曾反反复复地拜读过这篇新闻佳作,总是被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共和国总理对达吾提·阿西木无限关爱的亲情所鼓舞和感染。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媒体上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一时间成了最抢眼的新闻,读者无不先睹为快。然而,日前笔者在某报上读到《一瓶辣椒酱》却未能"快"得起来,因为这篇新闻特写的真实性难免会引起读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王大娘赶“财神“》是写一位农村大娘把上门送“财神”的人赶走的社会新闻,刊登在《新晚报》1992年2月1日头版头题,并荣获1992年全国晚报爱德杯新闻特写大赛三等奖。就这篇新闻的采写笔者想谈一下如何把一般性新闻写成好新闻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面前放着两篇特写,是我特意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许多报道中寻出来的。头一篇的题目是《报告之前》,后一篇的题目是《笑声·心声》,新华社播发后,为全国许多家报纸所刊用,这两篇特写顿觉有新鲜之风吹来,不禁连声称好。从特写中可以看出,两位记者采访的取景镜头一改过去只注意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并且对准了主席台的幕后,报道了大会开幕和闭幕前在后台发生在那里的意想不到的事。我记得,人民大会堂自1959年落成后,曾经有四届全国人大的历次会议在这里召开,全国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新闻评论》(OJR) 美国加利福尼亚南加州大学著名的安尼伯格新闻学院办了一份网络新闻学术刊物《网络新闻评论》,着重研究互联网的运作和出现的问题_在最近一期的刊物中,刊登了一篇特写。《斐济现场目击:我想我会死去》,这是该刊记者杰姆·本宁从斐济苏瓦发来的震撼人心的报道,这也是网络记者到世界热点地区进行采访报道的实例。另外一篇《新闻摄影记者在网上遇到了艰难时刻》,记述了一个国际新闻摄影记者对网络挑战所进行的探索,因为目前有众多的新闻摄影记者为了生存而在网络上大量开设网页,这样对诸多新闻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8.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9.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通讯》正在开展一次有意义的笔谈:怎样认识和采写好而短的新闻?在新华日报《科坛星光》专栏刊出第20篇稿件之际,我们就这组系列短特写的采编过程谈点心得,权作参加这次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