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竞是鲁迅!”鲁迅看到秋自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  相似文献   

2.
《儿时》是秋白与鲁迅合作的十四箱杂文之一。秋白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写成,十二月,秋白将它寄给鲁迅,鲁迅修改后,署上自己的别名“子明”,发表在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上。这篇杂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在朴实真切的字里行间,鲜明地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观。这就是:“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里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写的大量书信当中,致日本人士的书信是占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现存的将近一百封信,特别是写给《中国小说史略》的日译者增田涉和日本女歌人山木初枝的书信,对研究鲁迅在三十年代的思想和生活,都很有参考价值。早在一九五二年,上海出版公司就出版了吴元坎翻译的《鲁迅书简补遗(致日本人部分)》。一九七五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林林翻译的《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同年该社又出版了李芒翻译的《鲁迅〈阿Q正传〉日译本注释手  相似文献   

5.
鲁译刍议     
王得后先生在《〈鲁迅译文全集〉终于出版了》一文中提出两点:一是研究鲁迅的人是非读《鲁迅译文全集》不可的,二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人也是不可不读《鲁迅译文全集》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在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项下去研究别位译者,别种译著;只有涉及鲁迅,第一点才可以单独提出。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与鲁迅合作的12篇杂文写于1933年。 1931年,瞿秋白受到“左”倾错误的排斥后,离开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但他并没有停止战斗,而是同鲁迅等人一起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从此时起,到1933年底,瞿秋白翻译和著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1933年,他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了《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关于女人》、《真假堂吉呵德》、《中国文与中国人》等12篇杂文,这些杂文经鲁迅修改,并请人誊抄后,以鲁迅自己使用的笔名寄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等报刊发表。  相似文献   

7.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9.
"作家就作家吧!"现在陈雨航终于接受人家称他是个作家了. 长久以来,不管名字前面被安上什么头衔,陈雨航总感觉尴尬、疑谑.譬如称他是出版人,他自认已经完全离开出版多年,19年的专业编辑生涯俱往矣.又譬如作家,虽然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策马入林》《天下第一捕快》(皆已绝版),《策马人林》还改编成电影,但那已是32年前的事了. 出版界的"航叔" 三十多年前,原该去做历史老师的陈雨航以写小说为目标,但即使得过文学奖,写小说还是很难成为养家活口的职业,所以便拐了个弯,转进最接近文学的出版社工作.最初几年,当有人问他:"还会写小说吗?"他的回答是:"会写."十年过去了,再有人提问同样的问题时,他就毫不犹豫地摇头说:"不会."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1.
韦健 《兰台世界》2012,(19):55-56
鲁迅的文学事业应该说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6年与周作人《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开始,直到鲁迅离世前对果戈理《死魂灵》的翻译,几乎一生的时间从未停止翻译活动。但鲁迅先生的作品翻译在研究界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翻译是从原有文本到翻译文本的直接文本形式转换,制约着对鲁迅翻译作品的传播和研究。从《域外小说集》最初刊印的数量来看,仅有  相似文献   

12.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13.
最近网上搞图书促销,一部《鲁迅全集》赫然出现了,广告上写着:"全新辑本,皇皇廿卷,汲汲一生,民族之魂.一部全面展现鲁迅心路历程的思想史,一部深刻反思民族生命精神的奋斗史!"又说"附赠:3D水晶内刻鲁迅雕像印章和精美羊皮纸鲁迅年谱".  相似文献   

14.
在1980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姜德明同志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章《想起〈鲁迅晚报〉》。在文章的最后,他无限感慨地说:“事隔三十几年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提到过《鲁迅晚报》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恐怕人们更要隔膜了。真希望当年参加过《鲁迅晚报》工作的同志能回忆一下这份晚报的诞生,以及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6.
字字句句皆心血——“鲁迅与校对”琐谈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9)
字字句句皆心血——“鲁迅与校对”琐谈之四文/管益农翻译出版外国作品,是鲁迅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最能显示他编校才华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学生涯是从介绍外国文学开始和结束的。他自1903年翻译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起,直到19...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广告     
有市场经济就会有广告,就会有各种促销手段。鲁迅先生很注意广告。还自己动手写过几则,都是关于图书出版的,他往往写得很实在,例如1936年为三闲书屋(这是鲁迅自费印书的一个名义)出版《死灵魂百图》写的广告,先介绍原作的特色和印本之“纸墨皆良”,接下来又说: 读者于读(《死灵魂》)译本时,并翻此册,则果戈理时代的俄国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编辑出版生涯,若从1906年在日本留学筹备创建《新生》文艺杂志起始,到1936年逝世前三天为曹靖华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最后编校并写序,前后共30年,其间亲自主办杂志报纸,编辑出版图书,翻译撰著作品,自办出版社。在具体编辑工作中,他亲自审读稿件,校对书稿,设计版式,画插图和封面,撰写序跋,甚至直接跑印刷厂,另外他还极为关心并亲自处理诸如书刊定价、发行、广告、版权、稿酬等事宜,可谓编辑出版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鲁迅都直接参与并有着卓越的创见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料,读了《想起了“茴香豆”》一文(见《经济日报》1995年2月23日二版),竟发现《孔乙己》中的茴香豆却被人搬迁了。请看该文第一段:“鲁迅在《社戏》中写他少年时和小伙伴看社戏的情景,回来时经过种有茴香豆的田地,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