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常听到有通讯员、甚至相当老的通讯员问:“记者和通讯员是什么关系?”老实说,提问的人未必丝毫不懂,所以明知故问,是因为“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乃至“裂痕”。混乱源于某些记者作风不正。据反映,记  相似文献   

2.
有位通讯员呼吁:请记者不要给通讯员出“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指记者交给通讯员的难度较大的采写、调查任务,而是指利用与通讯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为个人办私事。这位通讯员是在一个市级局办公室当秘书的,他身兼数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不少记者、编辑较熟,近些年来遇到这类“难题”不少,多是有关记者、编辑亲朋的人事调动和安排之类的事。不办吧,情面难却,也怕影响工作关系;办吧,又实在为难,非力所能及且不  相似文献   

3.
同行莫相轻     
日前,向一位通讯员打听他所在单位另一名通讯员的情况,谁知他吱吱唔唔不肯说。后来从其他同志口中得知,他俩以前关系一直不错,可自从一起学习新闻报道后,关系就僵了,不但动辄“短兵相接”,争吵不休,而且还常在背后互相“拆台”,看不起对方。虽在一个单位,但从不交往,视若“冤家”,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意。笔者发现,基层通讯员相互瞧不起,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4.
屈指算来,“爬格子”也有十几年的“历史”。这期间,像诸多通讯员一样,苦辣酸甜都曾有过。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有偿新闻的走俏,关系稿的盛行,使得一些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大有“上稿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通讯员们每每聚在一起,总免不了对新闻界某些不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6.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据去年7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该报在表彰优秀特约通讯员时,有12位编辑被推选为“通讯员之友”。很好!“通讯员之友”。笔者期盼,有更多新闻单位像工人日报社那样鼓励新闻工作者当“通讯员之友”,有更多新闻工作者自觉去当“通讯员之友”。...  相似文献   

7.
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足3年时间,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一时引起不少同行、笔友们的羡慕。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窍门,只是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业”和“余”的关系。业余通讯员,顾名思义,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充分利用边角时间为新闻单位投写稿件。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业余通讯员,刻苦钻研,执著追求新闻写作,这是必要的,但总要有个度。有不少业余通讯员一旦迷上  相似文献   

8.
《新闻爱好者》是爱好新闻者的读物,而“通讯员园地”正好是业余通讯员畅所欲言的场所。虽然“通讯员园地”页面不多,篇幅有限,但栏中文章说得实实在在,道得真真切切。从中,我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肺腑之言:千好万好不如“通讯员园地”栏目好,这栏那栏不如“通讯员园地”专栏。当然,“通讯员园地”并非十全十美。笔者还想给“通讯员园地”提一些建议:一、应增加页面,扩大该栏目的容量,为广大通讯员抒发情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其次,“通讯员园地”中的子栏,也不够全面,应该增添“通讯员论坛”、“小传”、“辨词”、“拆…  相似文献   

9.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难于“发现”,对初学新闻的部队通讯员尤为其难,即正规院校新闻专业出身的“科班”,初到部队谈起新闻‘没现”也有一肚子苦水。这里,就和通讯员谈谈新闻“发现”这个问题。编辑部里没有新闻编辑部里常常接到通讯员向编辑要题目的电话,从编辑部里找新闻。这看似采写新闻的一条“捷径”,其实是一个误区,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思维依赖,造成头脑里新闻“点子”枯竭,越写越难。可是一些通讯员却乐此不疲,编辑不给题目,就误认为关系不行,感情不到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如何拉关系上,事倍功半,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试想一下,如…  相似文献   

11.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12.
胡巍同志: 你来信问:通讯员的条件是什么?认为通讯员搞报刊发行就成了“推销员”,“名不符实”了。看来,你对通讯员的条件(或者说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近日,接连收到好几家新闻单位关于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或“特约记者证”的通知。其内容无非是“你被聘为本报(刊、台)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为便于采访,现为你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特约记者证),请速寄一寸免冠照片两张、人民币贰拾元(叁拾元、陆拾元)”等等。无可非议,报纸、刊物、电台等新闻单位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组建基层通讯员报道网,开展通联工作,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战争年代如此,在生产建设时期如此,如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看了某报的一则获奖消息,推荐参加全省好新闻评选的10多篇获奖作品中,竟无一出自通讯员之手。知情者说,不是通讯员作品上不了“大雅之堂”,只因报社“原则上”只推荐本报记者的,“以利于记者评职称”;至于通讯员稿件,实在是“名额有限”了。人为地将通讯员作品排斥于评优圈外,既不公平,也不利于调动通讯员写稿积极性。现在不少报刊皆注重依靠  相似文献   

15.
汪莉 《新闻世界》2009,(11):22-23
“通讯员”这个名词,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新闻媒体非常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的通联部门,办有“编通往来”等读物;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活动,并对优秀通讯员进行奖励。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讯员队伍开始弱化,作用也逐渐淡化,甚至在不少媒体中,“通讯员”已难寻踪影.被“报料人”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从1995年第1期起,对通讯员有关栏目作了一些调整,将以往的“通讯员风采录”、“通讯员经验谈”、“酸甜苦辣”等栏目合并为“通讯员天地”,成为一个大栏目,每期内容有所侧重。为了办好这个栏目,还设想介绍有关采写业务知识,回答通讯员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讯员同志看了本期这个栏目后,有什么看法和要求,需要解答哪些问题,请及时写信给本刊编辑部,所提问题尽可能具体一些,把问题分开写。本刊将采取编辑回答或征答的形式予以解答。我们欢迎广大通讯员和新闻爱好者参予本栏目,踊跃赐稿,更欢迎对本刊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我培养”是指通讯员根据工作需要,在实残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通讯员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我认为.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多思、敬业”。 勤学。新闻工作无论写作或采访都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古人云:“学问勤中得”。在学业上,古人都把“勤”字放在首位。作为通讯员则更要勤于“学”。新闻工作要求通讯员必须是个杂家。这就要求通讯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钻研新闻业务,学习中关键在“看”、“听、“书”三方面下功夫。 苦练。文字表达能力是衡量一个通讯员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工作者最重…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任职编辑之前,曾当过几年基层通讯员,对通讯员的酸甜苦辣体会颇深,因而对通讯员的来稿,能“挽救”的总是尽量“挽救”.但可惜的是,每天仍有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