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2.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世人都以“五柳先生”为陶渊明的自况,因而就说陶渊明读书是不求甚解的。有些人因为仰慕陶渊明,也就用不求甚解的办法来读书。清朝的纪晓嵐就写过这么几句诗: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4.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5.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王柳先生传》中曾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拘泥于烦琐章旬,注重“会意”贯通,用现代话说读书不死扣书本的字眼,善于领会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上刊登的《由陶渊明之读书论及读陶渊明之书》(以下省称知文),有一半文字疏理陶渊明的读书生涯,一半文字说我对陶渊明诗文内容的体会。在论及陶渊明读书方法时,集中探讨了读陶者属意最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层。其实,渊明读书一如其人,不拘一格,任性而已。即如讲究“开卷有得”(《与子声等流》),意在求知;提倡泛读、例览。既获取知识又调节生活求得娱乐,如0读山海经》中“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事,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云云。这种读书的生活乐趣,渊明不仅自我…  相似文献   

9.
读书须会意     
马南邨著的《燕山夜话》中有篇文章很赞赏陶渊明对读书的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说:“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 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  相似文献   

10.
读书同做其它事情一样,是需要技巧的。“不求甚解”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不求甚解”源自东晋末年诗人陶渊明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写道: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四字,丝毫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穿凿附会,拘泥于章句之下,因小失大。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其他三人”。“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读理论盛行于魏晋,那是一个学的自觉年代,读逐渐挣脱了本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作的“自况”。此处陶渊明的读书法中“不求甚解”一语,意为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原意,唯求适己、会意。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喜爱读书,不贪图空凿附会的理解,每次有所领会、有所感悟,便高兴得忘了吃饭。陶渊明读书注重“会意”.强调对文章精神实质的领会,觉得有心得体会是一件快乐的事。会意,实质就是对文章思想内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任其说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读的意思,后来“读”又引申为“阅读和理解”。书大体上具有文本与意义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读”和“解”实际是说了知意而后达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读和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15.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读书不求甚解”,是东晋以五柳先生为别号的陶渊明的自况、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他的洒脱与颠狂.其实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该文于 2 0 0 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书 )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传诵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皆有。冯  相似文献   

19.
<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来自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生归隐山林,淡泊名利,谈及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外有二:一是喝酒,二是读书。说到读书,相比当时那些为了获取功名而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士人们,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初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再一思量,便觉得妙不可言。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虽历经千年却魅力不减,仍然适用于现在的阅读指导课。  相似文献   

20.
陶翁一生琴书为伴,可谓饱学,然而其论学,却独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一段话虽为人们熟知但却常常引起歧见。明人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来,训诂甚行,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清人方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