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创作始终贯穿着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文化建构,使他成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正是在这一文化层面上,满都麦与普里什文一样,对自然有着“亲人般的关注”。草原的荒漠化是满都麦生态文学的主题之一,自然与人的融合则是普里什文对自然“亲人般关注”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时空,体现出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和生态道德,开启了各自民族生态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4):14-19
满都麦汉译小说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满都麦对人物塑造艺术的把握和探究,本文通过对满都麦汉译作品女性形象塑造艺术的深入探析,总结出满都麦充分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塑造艺术为我们刻画的一群美丽、善良、勤劳、勇敢、坚忍、执着的蒙古族女性形象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3.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土作家,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民族气息浓郁。本文就满都麦对女性崇拜、尊敬、热爱的女性观从家庭环境、宗教信仰和蒙古族女性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独特角色的影响以及满都麦自身内向、细腻、唯美的性格特点等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4.
在读过的有限的满都麦小说中发现一个叙述模式,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一个作家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叙述模式。换句话说,这个作家是否具有了一个独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或者说这个作家能不能把世界带入一个确定的认知模式和情感方式,是标志这个作家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为模式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故事框架,亦即怎样安排故事情节这样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一个作家的观念、方式。心理定势、情感积淀等等,而正是这一切形成一个作家的个性——标志了作家生命的个性。外而言之,如果解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故事…  相似文献   

5.
满都麦的小说注重对野生动物眼睛的描写,具有表达理解与交流、怨愤与批判、性格与意志的作用。满都麦小说中对野生动物眼睛的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民族立场、民间立场及时代立场是满都麦小说中隐含作者的基本立场,这三种立场使得作品在传达身份认同、塑造民族形象、建构时代特征时必然采取独特的叙事方式。分析作品中隐含作者的基本立场,对把握满都麦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技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家声音     
正严歌苓称用网络流行语写作可能成为汉语的损耗作家严歌苓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开展写作讲座,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写作爱好者纷纷赶来,聆听带着切身写作体验的讲座。讲座的主题是一对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概念——"原型与虚构"。在嘉宾主持张立宪的引导下,严歌苓讲述了自己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任何一个人,她身上肯定有很多没有实现的自己。能够在小说里把一些没有被发掘的自我,甚至羞耻于被发掘的自我和梦寐以求的自我表达出来,能把心里那些很黑暗的、令人着迷的东西放在不同小说里,是作为小说家的幸运。"这是虚构的乐趣和自由吗?"是的。我在虚构的作品里说的都是真话。"  相似文献   

8.
阅读孔盖的小说,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个冷面热心的作家,在横眉冷对那些人间的魑魅魍魉的同时,也深情悲悯那些浮沉苦海的芸芸众生,表达自己对民族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性的挚爱。浓郁的草原特色、民族风情,是孔盖语言的魅力之源。期望更多的学者对孔盖以及众多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  相似文献   

10.
天人和谐 生态哲学——论满都麦生态小说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都麦是针对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发出保护生态、拯救人类强烈呼声的蒙古族现代作家之一。他在其《雅玛特老人》、《四耳狼与猎人》、《碧野深处》、《瑞兆之源》、《马嘶.狗吠.人泣》、《人与狼》等作品中大力渲染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情感和生命感应;马、狗、羊、狼、鹿以及那些珍禽异兽的灵性、人性等,唯一不二地昭示了“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长篇“动物小说”。至于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那就更多了。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动物小说”,而是换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生态小说”。好在这并非换汤不换药,因为和“动物小说”相比,“生态小说”中确实出现了某些新的精神质素。  相似文献   

12.
"我从来不会光凭脑子去创造,要在小说中描写一个人物,我必须选择一些真人作为我的凭借"。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正是按他自己的这个信念写小说的。屠格涅夫一生写下了许多小说,著名的有《猎人笔记》、《罗亭》等。他是第一个被西欧评论家承认的俄国伟大作家。据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拘留所里写成的中篇小说《木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世界,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平行的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它能够让我们读到一些比我们要苍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作家的作品.也让我们读到比我们更年轻的作家的作品。而当我们读完这些作品.并且喜欢这些作品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蒙田或者莎士比亚,还是莫言、苏童,都仿佛成了自己亲密的朋友。有时小说的世界时常伸展到我们现实的世界中来,而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无法伸进小说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正>初读苏联作家康·麦里汉的小说《隧道》,感叹这是一个讲述可悲、可叹、可怜的父子关系的故事。但在阅读中发现,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这些情节成了理解小说内容的障碍。笔者尝试以解构阅读的方式,来扫清小说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一、梳理情节,解构谎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作为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容易被那些爱生活和会生活的人所打动和感染。和女儿一起读《草原小木屋》书系(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系列小说),女儿特别羡慕女主人公罗兰跟随父母所经历的探险一般的迁移生活:大森林里童话般的小木屋、可爱的动物、天然的美味;草原上的花草、朝阳晚霞、风雪、狼群;农场里的少男少女……和孩子的  相似文献   

16.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异化"的题材故事,如人与异类像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之物之间的互化,这些并非六朝小说家的原创,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变形思维模式在六朝特有的社会环境下的继承和演变。  相似文献   

18.
蒲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蒲宁小说中的乡土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因此他以平实的风格,朴素的语言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庄园和自己的祖国——俄罗斯的故事。本文将以蒲宁乡土小说中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矛盾的乡土环境,和爱而不得的乡土情怀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论述蒲宁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母题,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因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在作品中对乡土所倾注的别具一格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疯狂动物城     
<正>动物城是个与众不同的城市,这里有着文化迥异的社区。例如,沙漠动物的高档社区撒哈拉广场、北极熊和麋鹿们居住的冰川镇、闷热潮湿的雨林区、那些体型超小的鼠类所聚集的小型啮齿动物镇以及生活着成千上万超萌兔子的兔窝镇。城市中的繁华地段——草原中心——则是一个不同环境各式生物汇集的大熔炉。在这里,无论你是谁,从体型超大的大象到身材细小的鼩鼱,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哥特(gothic)一词来源于中世纪一个条顿部落的名字(Goth)。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布兰丹·享尼塞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性,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未知与神秘。”十八世纪的哥特式作家和他们后来的追随者们创造出的哥特式小说就体现了这些基本意义。这种小说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主题、情节、风格与手法。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哥特式小说于1764年出现在英国。那一年贺拉斯·华普尔发表了《奥特龙多的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大受欢迎。随之大批作家竞相效法。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哥特式小说主要属于通俗小说的范围,但许多严肃的,甚至第一流的作家和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