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04年全国高考引人注目的是十五套考题有 七套考了对联。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率领学生审视 她--古老而陌生的对联。 "今年高考考了对对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苗 头,因为对偶训练才是汉语语言的最佳形式,它可 以融语法训练、语感训练、审美训练、章法训练、思 维训练于一炉。"  相似文献   

2.
诗联大比拼     
活动目的巩固已学过的诗词名句和对联,扩大对于诗联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诗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活动准备1.阅读第五册至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词名句和对联(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下同)。2.把学生分成4队。选出评分仲裁4人。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通过文段对比赏读,让学生明白化用诗词名句的好处;2.通过化用诗词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化用诗词名句,从而美化文章的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化用诗词名句的方法,能够化用诗词名句入文,增加文章的文采。【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话说明朝永乐年间,皇上让大学士解缙给一把扇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高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古典诗词,为学生接触对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联也是高考的宠儿,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关于对联的题目有增无减,新教材更是在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专门设立了《奇妙的对联》这个章节,这就对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对联的作用。因为适当地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大都采用了编拟对联(主要是春联)的考查方式。对联这一语言表达形式可谓雅俗共赏,能较好考查高考考点中规定的修辞能力和仿用句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分省命题的创新题中方便表现地域特色。因此,尽管对联作为高考题型早已出现,但仍然不失为一种较好地真实显现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考查方式。下面本文在有关对联的答题方面给同学们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凝练的词语、简洁的词语蕴含的道理韵味悠长。而古代诗词的名言名句,常常是大考的必考范围。本文对"诗词名句"类文章的写作进行指导,对考生具有较大启示。  相似文献   

9.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2、激励学生探究运用古典诗词名句的技巧。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活动过程:导入: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它以其精练含蓄的语言,深刻隽永的内涵,高超多样的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但是,语言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我们对这些异彩纷呈的古典诗词如果只是学习而不进行运用,也就失去了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运用古典诗词,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出示课件: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个百花园,那么对联就可以算是一个独放异彩的奇葩。对联不但是诗词写作的基础,更是诗词的精华所在,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适当的对联教学,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下面就对联教学的方法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一、由易到难,步步为营有的老师在开展对联教学的时候,随便出一个很长的上联,让学生们来对下联,这种方法是严重  相似文献   

11.
<正>针对学生习作语言平淡乏味的问题,我校提出了"凡写必引"的要求,即只要提笔写作文,脑海中就要有引用诗词名句的意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作文时若想引用古诗佳句,即使不能信手拈来,也定能妙笔随现。原本以为这点要求小菜一碟,因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校学生每学期都要背诵大量的诗词曲赋、文联句经。然而,事实不容乐观,学生所背的经典诗词在习作中却难以寻觅。是什么让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呢?学生答曰:"不  相似文献   

12.
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新奇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怎样才能使作文飘逸出"文采"的馨香呢?在具体操作时,应注重:汲取书本语言精髓、让诗词名句添文采、让修辞给句子美容、注意采撷生活中的精彩语言等,唯有通过这样的积累与内化,才能让人如饮香茗。  相似文献   

13.
课堂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联络情感、激发思维的重要载体,应精练、精彩、精美。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选用古今诗词、网络语言、经典名句和专业术语,提升课堂语言的格调和品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现行的新教材加大了古代诗词的比重,对诗词的教学要求也有所提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语文的美育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未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使用“通讲”这一手段对字词逐一讲解,或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考试填空、默写之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古代诗词呢?一、品读节奏…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名句默写已跳出了单纯的识记层级,融合了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层级的考查,原来简单的默写填空变成了精致的语言运用题,有时类似名句鉴赏,有时又像补写句子,情境多样,形式灵活。分析其题型特点,按照名句与题干语境间关系可以分为描述型默写和补写型默写两大类,如从所填名句间关系考查则又可分为连续式和间隔式两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高考复习中理清各种类型,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6.
张琼 《考试周刊》2014,(97):29-29
诗词鉴赏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虽然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花较多时间讲解鉴赏方法及答题模式,但学生的得分率依旧较低,以致师生谈"诗"色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文章认为,教师应该以"读"激活诗词的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诗词的寻"情"过程中,感悟诗词的情感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韩海涛 《考试》2003,(3):30-31
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对名句名篇的背诵考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熏陶渐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作为高三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并且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呢?笔者在复习实践中,总结了“六要”方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识记名篇名句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一再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各地中考试题都重视考查考生名句积累情况,其试题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敏燕 《成才之路》2012,(17):32-33
通过引导积累,生活铺垫;指导修改,精心提炼;赏识激励、培养兴趣这三方面努力,可以让作文语言更自然,更精彩。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积累、提炼,使学生的语言之花,竞相开放,迎风自舞,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呼之欲出,使学生的名句佳作,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20.
在近些年的高考中,诗词曲鉴赏题是必考的考点。可此题往往是我们考生的弱项,拿不全这个分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读不懂、搞不清诗词曲语言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的一般常规,语言表述应该清楚、明晰。否则,交际就会出现障碍。可是在被称为"语言艺术"的诗词曲鉴赏这一考点中,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