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对《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如“有教无类”与“为了一切学生”、“因材施教”与“关注学生差异”、“诲人不倦”与“和谐师生关系”、“举一反三”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以致用”与“倡导实践探究”等。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的重点存“读”与“说”(朗读、诵咏、品评)。“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延续与深化;“渎”是为了了解、理解、品味;读得多了,自然耐不住要说,“说”是“读”的体会与感悟。然而,不论是教材的教学要求还是教师的教学实践,部没有强调甚至于忽略了诗歌与“写”的关系。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儒家“内圣外王”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学术等领域。其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特征的多样性。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体与用的统一。通过儒家对“内圣外王”的理解 ,我们可以概括出儒家“积极有为”、“循序渐进”、“自觉承担”、“不偏不倚”、“百折不挠”、“不愧天人”、“爱民尚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十大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例,探讨了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应侧重处理好的五种关系,即“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专精”与“广博”的关系、“项目”与“论文”的关系、“专家”与“帅才”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厚纸制作为载体,促进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为特色课题进行研究,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措施对培养幼儿厚纸制作的手工创造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具体通过“情境”与之“兴趣”、“兴趣”与之“环境”、“技能技巧”与之“创新”、“创新”与之“家园共育”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王小红 《考试周刊》2009,(12):136-137
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节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缓”与“急”相结合、调整教学环节应该“快”与“慢”相结合、调整教学环节应该“快”与“慢”相结合、安排教学方法的需要“动”与“静”相结合、处理教材内容必须“详”与“略”相结合、充分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述,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节奏.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介词框架的理论,对介词“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句法、语义角度分析了“由”与连词“而”、动词(介词)“到”、准助词性的成分“来说”构成的介词框架。“由”字框架的形成与刘丹青所说的“联系项居中”原则有关,与“由”本身的语法化历程也有关。  相似文献   

12.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探讨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与“量”、“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多样性与单一质量评价标准的关系 ,从而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形式上的” ,而不是“实质上的”。  相似文献   

14.
动手实践能力是“学”与“习”、“知”与“行”、“智”与“情”的紧密结合,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几年来,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境界”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它实际上探讨的是文学本源的问题。文章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优美”与“宏壮”、“真”与“不真”、“隔”与“不隔”、“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六个方面对其“境界”理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观念的大学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根本目标是引导大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直接目标是激发人的动力与活力。基于系统观念的大学评价要处理好“局”与“整”的关系、“办”与“评”的关系、“破”与“立”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基于系统观念的大学评价要树立整体观、协调观、全局观、战略观。上海理工大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为基于系统观念的大学评价提供了样本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沈从文小说《边城》思想倾向的哲学化理解 ,分析了人生命形式演变过程中“常”与“变”、“必然”与“偶然”、“理性”与“情感”的矛盾 ,揭示出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关切与探索 ,表达了他对人性向自然复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相分离”、“学校与社会相分离”以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分离”的局限,以其“人本的”、“经验的”、“连续的”特点,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得体性原则”放在一个开放系统中探讨,不仅探讨了该原则与其它修辞原则的关系,而且阐析了“得体性原则”与生活、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与哲学的“适度”原则、与美学的“和谐”原则以及与修辞学史等的联系,从而论证了“得体性原则”是修辞的最高原则。这对人们进一步认识“得体性原则”的重要性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课程研究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产生了很多异化现象,如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目中无人”、课程目标的“先验性”与“原子性”、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预定性”与“分封性”、课程实施的“忠实性”与“控制性”、课程评价的“扭曲性”与“偏态性”。本文回顾了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诊断了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并提出了消解异化现象的思考和建议:倡导尊重儿童生命价值的整体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主题式课程;强调课程实施中的预设和生成;强调课程评价的人性化和情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