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筝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典范,具有特有的审美属性,而这些属性的发扬需要通过演奏者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为古筝艺术添加新活力。本文分别从古筝艺术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创新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的美学特征,并分析新时期下如何对古筝艺术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当中,乐器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岁月的长河中,古筝艺术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然有较多的人群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众多的老艺术家和后辈,都在不断的将古筝艺术发扬光大。对于古筝艺术而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审美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体现方式,即使对一个完全不懂古筝的人来说,在聆听古筝乐曲的时候,也是一种非常唯美的享受,因此,分析古筝艺术中的审美体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古筝是我国传统艺术,也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古筝艺术在古代曾经大放光彩,但是在现代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需要我国古筝艺术家坚持不懈的继承古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加大创新,为古筝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以我国古筝演奏技法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传统古筝演奏技法,接着分析了古筝演奏技法局限性,最后论述了古筝技法发展展望,以便可以更好的研究我国古筝技法。  相似文献   

4.
曹新杰 《文教资料》2010,(26):135-136
近年来.古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古筝教学中,得出了一些启示.主要是关于基本功的训练、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等方面,特做以下梳理,以期对少年儿童的古筝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古筝作为传承最为悠久的古典乐器之一,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古筝因其指法繁复多变、演奏技巧多元化、音质美妙动听在我国异彩纷呈的音乐殿堂里面一直绽放着耀眼的光彩。十大名曲中的《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都是由古筝演奏出来的,这些曲目古朴典雅,风格各异,音调优美,是我国古筝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伴随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与创新,是当代古筝艺术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先简要分析我国古筝艺术传统特色,然后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探索当代古筝艺术如何寻求发展与创新,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略进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筝艺术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典范,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古筝音乐艺术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外交活动上,古筝用其自身的音乐魅力,不断宣扬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从古筝音乐文化在国内外的发展、古筝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筝艺术所彰显的传统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论述,挖掘古筝音乐艺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传播古筝艺术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原有技艺中融合现代元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文化,使得古筝演奏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现代古筝的演奏技艺的特点出发,分析其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对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为背景,描述了东北古筝音乐作品形成的过程及风格特点.简要对一些东北风格曲目进行分析,了解了东北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古筝艺术发展中还要做到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加具有时代性,既要保护传统艺术风格,又要结合创新精神,使音乐多元化,探索更多技术与音乐方面的内容与形式,加强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以及同外来文化的交流学习,丰富音乐,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筝教学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筝是一种深受单乐爱好者喜爱的传统乐器,随着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古筝教学和艺术实践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它对于塑造人的个性、优化知识、提高涵养、提升整体素质、培养文化素养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弘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有许多学校的艺术专业都已开设了古筝专业课或者选修课,而且社会上各种古筝辅导班遍地开花.但目前在古筝教学里仍然有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的状况,并就如何完善古筝教学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芜湖铁画,延续三百多年,至今依然光彩照人,令人赞美。研究芜湖铁画的源流、锻制技艺、艺术属性、审美取向,从中梳理出铁画艺术审美取向中的材质美、意象美、意境美,加强对芜湖铁画的认识、理解,提炼芜湖铁画的文化内涵,对我国铁画今后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受众审美等方面等进行概要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