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漂浮:一个美丽而凶险的故事──评梁晚声的长篇小说《浮城》刘源这是一个轻飘飘的时代。从文化的精神层而上来说,这是一个彻底世俗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充满现代性的先锋文学、前卫文学;另一方面则是作家、艺术家在审美追求上向世俗化;通俗化靠拢,表现世俗的生活、世俗...  相似文献   

3.
<正>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鲞铺》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生活中,最世俗的事情,莫过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最高雅的事情,莫过于琴棋书画花酒茶,也包含着茶。茶,既能入俗,又能高雅;既能展示最低的生活与世情,又可以体现最高的审美与智慧——其最核心的原因,是茶关注了“人”这一核心本质。  相似文献   

4.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观,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化背景、思想倾向、审美素质不同,他们的审美观点也不相同,对同一种美的现象或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鲁迅在谈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时曾深刻揭示:“单是命意,就因读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有的观点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低级;有的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做时髦追求,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使其在审美活动中做出科学的、客观的审美判断,既是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完善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因为美是完善人格形成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界与社会及人自身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是对真与善的提升,是心灵的净化。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主动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顺利地接收、处理、吸收、转换与输出美的信息,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标准去分辨美丑、善恶、是非,在不断地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美术比较集中地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和人民的生产劳动与精神生活,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理想,载负着世俗故事和儿女情长。它是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构成方面和造型体现;它的历史是民俗文化的历史,也是创造美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守诚 《甘肃教育》2011,(17):87-87
罗丹有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进而使他们发现美、  相似文献   

7.
要:王专忆的《长恨歌》以缜密平实的笔致书写了一个女人的生际浮沉,展示了一座城市于此间琐细平凡的生活情态,构架起了小说的两重叙事:表层叙事与深层叙事。在这人与城的故事叙述中,渗透着作家对世俗人生的一种感怀,由此也体现出作家对世俗人生与日常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的小说《秧歌》采用双线结构,运用意象叙事和交错手法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审美追求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世俗色彩和神话色彩交相辉映,世俗性和审美性构成了民间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极,从而演绎成一部意蕴丰厚的民间世俗性与民间审美性的二重唱,民间的藏污纳垢性和崇美向善性在悠缓迂徐的诗意叙述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明代民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杌,以其鲜明的审美风格,在生活的沃土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多重的审美阐释空间。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勾勒张爱玲创作心态的大致面貌。可以说,苍凉的背景,世俗的生活和悲悯的情怀构成了张爱玲创作心态的主要面目,并融合为一种冷静超然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有爆发,也有忍耐。福楼拜说:“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生活中的忍多种多样.有的用于磨炼意志,有的用于消除误会,有的用于化解痛苦,有的用于抗争命运。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更多的是“道不远人”这一传统审美文化根本精神的当代“复活”。审美之道既不在超现实的形上天国,也不在非人类的物化自然,就落实在日常现实的世俗领域和生活世界里,归结到感性实在的人性经验和人生活动中。“世俗性”和“超越性”的浑然不离,就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实施审美教育,是目前中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的所有课程都与美育有关。施教者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语文教材本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它撷取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作,有的反映出大自然的美,有的反映出了人类生活的美,有的反映出了艺术作品的美。其风格手法也各具特色,有的如晓风残月,有的如大江东去;有的情意缠绵,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庄重深  相似文献   

16.
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意与境相偕,情与景相融的意境,王维无疑达到了极致。绘画、音乐给了他作诗的技巧,禅宗佛教给了他诗歌的灵魂。因此王维的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空”与“静”。诗人正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诗人的个体生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一、主题活动进展时间: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 二.主题活动由来年画是我国民间欢度春节、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吉祥如意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愿的一种艺术样式。年画色彩富丽、明快,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一般有祈福、辟祟、娱乐、教化的涵义,并反映了一定的世俗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9.
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商业利益动机主宰着大众文化的命运。传统艺术如雕塑为延续自身生存,亦不得不转向商业的世俗功利诉求。世俗化的城市雕塑的勃兴便是一个明证。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悖论,艺术作为审美本身具有超功利、超世俗的价值诉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出现多样化和大众化趋势。城市雕塑的大量涌现,真正让雕塑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审美文化需要。而与城市雕塑相对应的,架上雕塑艺术则相对很少进入到大众家庭或人们的日常审美生活。而这恰恰期待一个有消费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近年都市小康之家的大量出现,已逐渐构成这一社会审美文化消费群落。架上雕塑走进小康家庭的消费结构,固然要有大众主义的,也要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自标其俗的张爱玲,一方面,她的散文在选材上,与都市世俗生活有明显的贴近性。与此相应,在审美追求上,她也力求通俗,另一方面,她的睿智和对生命的了悟,又使其散文超越了题材上的通俗和凡常,不时显露出其哲理深度,给人以警醒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