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位有着61年的新闻生涯、报道过12场战争和采访过许多帝王将相的光芒四射的战地记者明星,仅仅在坠落30年之后就几乎已为人们所遗忘,但是,新闻史却应该记住这个名字。惊动世界的独家新闻当威甘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上战场,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舆论场中,公信力是新闻传媒必须具备的硬通货。国内外宣媒体要提升稿件的海外落地率、转载率、拓展用户群、增加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基础也是助推器。鉴于中国的外宣媒体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和优化中国发展外部舆论环境的职能,而它所针对的西方受众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近年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报道,分析了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对新闻图片的使用情况,说明新闻图片在此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新闻移动化成为全球媒体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发展趋势。而移动网络新闻中,很大一部分用户是通过新闻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新闻客户端成为媒体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新渠道,也是国际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国际媒体是如何利用新闻客户端开展传播活动的?本文以路透社、《纽约时报》和《赫芬顿邮报》为例,分别代表全球通讯社、老牌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尝试对国际媒体的客户端传播策略进行梳理和分析。路透社:信息服务化与视频化  相似文献   

5.
灾难新闻是受众最关心、最容易扩散的信息,也是媒体最重视的信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竞争加剧,灾难新闻成了媒体争取受众眼球的重型武器。与此同时,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7.
发言人的现状与问题 新闻发言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称,是媒体曝光率很高的一个概念,但是这一个看起来从字面上就能理解的简单概念,其解释和研究并不多,定义也有多种。我们认为,简单的说,所谓新闻发言人,是指就特定的事务(政府或相关部门所学握的信息)、面对特定对象(新闻媒体)、承担的特定任务(与媒体的沟通、协调政府与媒体及与公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议程设置隐蔽地引导舆论)的特定的传播者(新闻官员或相关负责人)。发言人所从事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公关活动,其特质及一系列相关活动构成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在外交部新闻司于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国家主要新闻网站负责人座谈会(2014年秋)上,述者以欧洲新闻传播学界的两大新兴研究领域——"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与"和平式新闻报道理念"为例,提出媒体应在新闻真实性及维护地区和平的原则下,积极、正面、理性地报道地区事务,有效地为纷争或冲突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使和平理念深入人心。这一见解引起东盟主要新闻网站与会代表的激烈  相似文献   

9.
言论观点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第一,需要培养一批与国际传播发展相接轨的、适应新媒体特征的复合型专业新闻人才。第二,加快培养专门的媒体管理人才。实践表明,社会对专业媒体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倾向。而我们对媒体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不够的,更不要说对国际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深入了解的人员了。同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还呼唤一批从事传播和媒体策略研究的媒体咨询人才和媒体调研人才。新技术把新闻教育体系中多年沿用的传统术语变成了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新词汇,如何更新和完善新闻教育的学科建设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摆在我们每个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的课题。——蔡帼芬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背景之下,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媒体急剧扩张,媒体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冲突也逐渐增多,由于新闻传播活动而引发新闻损害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危及媒体公信力。文章结合时代背景,揭示新闻损害的特点和具体表现,深入探讨其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分析乌合麒麟的数字新闻漫画作品《和平之师》走红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原因,解读新闻漫画传播的特殊心理机制和传播效果。通过理顺新闻漫画的历史发展历程,揭示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正在经历又一次技术革命推动的转型。新闻漫画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下,显现出较强的舆论引导潜力。文章结合对外传播实践,围绕加强数字新闻漫画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这两年备受国内外媒体嘱目。曾担任驻英国大使的姜恩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人大发言人以来,他的言行更是被媒体捕捉到视线中。作为发言人,姜恩柱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里已经多次面对媒体,当他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子迈入新闻发布厅时,人们照例对他有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15.
正聘请外国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参与我们的国际传播,有助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贴近外国受众,弱化外宣媒体"喉舌"特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英文媒体为样本,分析当前外宣媒体中外籍新闻人才的聘用现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外籍员工引进和管理的问题与路径。一、国内英文媒体聘用外籍新闻工作者的现状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国受众"想  相似文献   

16.
总的来说,白宫新闻发言人与白宫或政府其他官员不同,他们更注重向记者提供新闻,以便引导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向谁提供什么往往不是媒体而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坎农从里根还是加利福尼亚州长时就采访他,直到跟着进了白宫。他因写过关于里根的专著,所以到后来,里根周围最亲近的助手也成了他的私人朋友,他比别的记者有更多“吃小灶”的机会,也有更多机会拿  相似文献   

17.
殷彩红  高爱贤 《职业圈》2007,(11):178-179
信息化背景之下,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媒体急剧扩张,媒体与社会发生的矛盾冲突也逐渐增多,由于新闻传播活动而引发新闻损害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危及媒体公信力.文章结合时代背景,揭示新闻损害的特点和具体表现,深入探讨其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8.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19.
谢昭光 《文化交流》2008,(12):16-20
钱永健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喜讯传到故乡杭州,本刊特约记者谢昭光对他的家人进行了多次访问,本文披露的许多材料为独家新闻。所刊照片,大都为首次发表。12月10日,颁奖仪式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本刊特发此稿,以资祝贺,并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11,(7):13-13
5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中外媒体记者集体采访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并在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次活动是中央外宣办在七一前为更好地满足中外媒体采访需求,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专题新闻发布和采访的首场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