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天君 《职业圈》2013,(3):133-133
提起大庆油田,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八个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油田的思想文化基础,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石油人,同时.大庆石油人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依托思想政治优势基础上。经过探索与实践,不断赋予其时代特色和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亚奇 《职业圈》2014,(16):98-99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引领百万石油人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加快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3.
"三基"工作起源于大庆油田,它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创造总结的管理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大庆石油人的传家宝,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宝贵财富.文章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油田 "三基"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洪福 《职业圈》2010,(18):25-25
“三基”工作起源于大庆油田,它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实践中创造总结的管理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大庆石油人的传家宝,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宝贵财富。文章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油田“三基”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魏亚林 《职业圈》2011,(17):125-125
一个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关键看企业基层员工队伍执行力的强弱。多年来,大庆油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培育形成了享誉中外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石油人最听党的话,始终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孙国强 《职业圈》2013,(9):38-38
回顾大庆油田的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谱写出了一部催人奋进的壮丽诗篇。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在大庆油田一次创业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是我们大庆人民进行二次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已渗透到我们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那么。在实践中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弘扬大庆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呢?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90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举世瞩目的大庆油田作为共和国长子,携半个世纪风雨踏歌而来,勤劳勇敢的石油人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指引下,创造并保持着原油产量第一、向国家上缴利税第一的骄人战绩。大庆油田重组整合后,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就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走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陈德慧 《职业圈》2013,(35):86-86
实现大庆油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推进油田整体协调发展,切实担负起创建百年油田、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重任,是大庆石油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同时也对大庆油田消防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力做好大庆油田消防保卫工作,为实现大庆油田整体协调发展保驾护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锻造一支过硬的企专消防队伍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庆油田消防人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9.
崔卓著  张新凤 《职业圈》2014,(25):109-109
石油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近年来,中国石化凭借着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管控能力,凭借着国际大石油公司不具备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资源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走在了前列,是名列世界500强前10名的综合性能源化工公司。经营领域广泛,规模实力不断壮大、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日益增大,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提升。因此,石油人只有始终保持过硬作风,才能在未来不负众望,担负起中国石化打造的历史责任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探索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石油工业形成了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培育了以“大庆精神”、“胜利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等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理念,激励了几代石油人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石油文化精神领域尽管不乏具有震撼力的新时期人物、事件、精神,但相对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来说尚显得有些滞后,其创新力度与时代的要求尚有差距。  相似文献   

11.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精神风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石油人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这种精神同样激励着东方物探人始终紧跟中国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国际业务遍及5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陆地勘探能力稳居全球行业第一,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三位,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物探领域知名地球物理服务承包商。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牢记“找油找气”的历史使命,始终高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旗帜,筑牢员工思想基础,不断增强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高艳忠 《职业圈》2012,(31):84-85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从国家宏观意义看,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资源、领域的合理流动及优化组合,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微观意义看,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不仅是国家利润、利税的创造者,更是国家文化大发展的一份子,及时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国家的整体发展环境中推动特大型石油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一个石油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叶坪 《文化交流》2008,(7):68-70
他是一个平常而普通的人,他在温州市是一位有名的牙科医生,自称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而已.在他那不起眼的名片上除了牙科医生外,只印有温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这一头衔,这也是他在60多岁之后才加入的协会.我与他的相识,是在他出版人体艺术摄影作品集<风影>之后,是诗人吕人俊为之牵线搭桥的一种缘分.……  相似文献   

14.
梦想的高度     
他从小被一对大学教授夫妇收养,两岁的时候,他突然就奇怪地停止长高了,而且他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经过专家会诊,他患的是一种罕见的阻碍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的疾病,医生们认为他只能再活六个月了。还好,通过静脉注射营养液,勉强使他恢复了体力,但是他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抑制。他在医院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九岁。他只能在心里计划着去报复那些嘲笑他、管他叫"花生豆"的孩子们。多年以后,他回忆道,在他的潜意识里面,"那一切的经历让我梦想在体育上能取得一些成功"。有时,他的姐姐苏珊会去滑冰场滑冰,他总是跟着一起去。他站在场  相似文献   

15.
赵慧平 《文化学刊》2015,(3):113-121
王晓峰的文化信仰和文学观念建立在他对现实生活体验和思考基础上。他对文学的认知和评价,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为标准,这使他感到踏实、可靠。他不愿意用知识逻辑的方式建立他文学思维的逻辑,更愿意以体验的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以,在他那里,对文学的思考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对文学的理解就有了属于他基本的恒久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6.
狗与人     
他失恋了,不是一般的失恋,他的女朋友一直拖了他六年,就在他们推备元旦举行婚礼的前六天,她女朋友跟他说再见。他已经三十一岁了,独自站在新房里,看一眼自己多年精心打造的家,他点了一把火,然后冲出门。他不想活了,他选择了一个悲壮的死法,在她女朋友家门口自刎,死之前,他的手机响了,是我打的。  相似文献   

17.
鲁娃 《文化交流》2013,(11):62-65
陈河给人的印象总是很男人,很矫健,这与他1.84米的高个有关,也与他曾是浙江省军区的篮球后卫有关。他的原名叫小卫,河是他给文学的命名。以前我在《温州日报》编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他的散文,稿子好,我便发了。以后常在一起聚会,更多的是谈文学,自然而然就成为写作圈的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先来了法国,随之他去了阿尔巴尼亚。  相似文献   

18.
父子之战     
余华 《文化博览》2005,(12):44-45
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当他过了两岁以后,我的喊叫渐渐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进了卫生间,狭小的空间使他害怕,他会在卫生间里"哇哇"大哭,然后就是不断地认错.这样的惩罚没有持续多久,他就习惯卫生间的环境了,他不再哭叫,而是在里面唱起了歌,他卖力地向我传达这样的信号--我在这里很快乐.  相似文献   

19.
祝金生 《文化交流》2008,(10):26-29
1992年8月的一天,我走进乌鲁木齐东郊的一座幽静大院子,拜访了西部民歌之父王洛宾。他听说我从浙江来,忙说"我和浙江是有缘分的"。他告诉我,他曾祖父是浙江人,在绍兴卖茶叶蛋的。他还说他22岁毕业于北京师大音乐系,第二年游过杭州,西湖美丽的山水使他陶醉。岁月已流逝大半个世纪,然而谈起西湖,他依然陶醉在记忆中,喃喃道:"杭州是天堂,西湖太美了,勾人魂魄的!"  相似文献   

20.
李彭 《生态文化》2013,(3):48-51
王总和我是多年的朋友。他是一个很守时的人,说好了什么时间来谈什么事,没有特殊情况,总是按时赴约。前几天,他打来电话说,他在外地出差,隔天会回到北京,第二天要来找我谈一个合作的项目。可是他没来。现在,我们在一个饭馆里,他就坐在我对面,要向我解释这次回来晚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