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改革和创新。现代学徒制与现代制造业有着一定的渊源,但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利益主体,要注重保障学生的利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发展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目标,多元主体的协调性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条件。现代学徒制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校热企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职业教育载不动现代学徒制"的文章,引发线上线下热议。该文称,自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试点已有两年多时间,虽然教  相似文献   

3.
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由于在合作中对企业利益不够重视、政策保障不完善、院校自身吸引力欠缺等因素,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成为现代学徒制顺利推广和实施的最大阻碍。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因及制约因素,通过凸显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地位、完善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加强高职院校的自身能力建设等措施,发展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现代学徒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宏观上,包括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难定论、典型特征难统一、学校热而企业冷、社会认同感短期难提高等方面;微观上,包含批量培养短期难执行、平台难搭建、考核评价难到位等方面。对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几个问题,尝试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我国目前学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尝试,其顺利实施促进了在校学生技能的有效提升、工作知识的有序获取。但是,当前学徒制的实施面临着企业的"冷"态度,学校的"低"水平,以及学生(学徒)的"高"要求等问题。走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困境,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升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层面提高办学水平,学徒层面稳固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在促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但是在实践中存在校热 企冷、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本’就是没有构建校企合作长 效机制。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深入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校积极 开展一系列工作,把选择性课程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科学融合‘ 为学生增强!支能、打通职业发展之路’为教师搭建个人发展平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建立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和核心。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内涵与特点入手,以上海XJ学校为例,重点分析了我国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未来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校企双方完善其合作机制、课程上开发校企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标准等,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入手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机制以及体系内部发展的支持,从而真正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我国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职业院校‘热’,企业、学生‘冷’”。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文章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分析,构建利益相关者动力模型,试图破解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动力不足的困境。我国要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增强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同时也需要落实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中的育人责任、学生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国内外学徒制的发展进行述评,定义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分析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优劣势,提出通过政府引导、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职业院校创新灵活的办学机制等措施来构建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瑞士现代学徒制"三元"协作运行机制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组织组成的管理机制和职业学校、企业与职教中心组成的教学合作机制构成。其成功的运行机制表现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保障机制;三方协作、稳定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民主协商、透明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标准清晰、责任明确的质量保障机制。基于瑞士现代学徒制"三元"协作的成功运行机制,提出了我国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政府顶层设计不平衡、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企业参与热情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了“四方协同,五融五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创新“校-政-行-企”四方协同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五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现代学徒制“五共”组织运行机制,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徒制下如何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将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发展。建立"梯度性、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及"校企合作,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高效的教学团队,能够有效提高我院机制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所谓现代学徒制,依据笔者的理解,其实质是政府介入、由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学生这个中心,政府、企业和学校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处于学校"热"、企业"冷"、政府定位不明确的尴尬境地,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可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技工教育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永胜 《成人教育》2019,39(4):60-66
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缺乏必须的法律保障、制度缺乏必须引力、尚未形成多方共赢的参与机制、学徒培训建设滞后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全面服务系统供给链、建立科学有效的全面合作机制、创新学徒培养模式、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教学条件等措施,以提高我国现代学徒制开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当前我国已将其作为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可从注重外部环境建设、校企协同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及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将现代学徒制置于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之下,回顾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解析学校教育主导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从校本研究角度呈现高职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与做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思考。高职院校应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契机,以学校教育主导,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不断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  相似文献   

19.
"双主体"育人与校企合作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也不是现代学徒制的唯一形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个或然判断,现代学徒制的"它石"众多,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应"接地气";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双本位"的合作共赢而非哪一方"本位",由谁主导只是人才培养"全局"下的分工,制度设计应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遇到的"困惑"都是过去校企合作中遇到的"老问题"出现的新情况;现代学徒制与多种制度或制度要素相关联,其形成有其复杂性,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期待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套,因为制度的形成源于实践,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动态的、相对的,资源又总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正>学徒制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推模式。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从2014年开始中英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试点,到目前学校所有专业都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在4年多的实践里实现了许多本土化的创新,为我国现代学徒制推广提供了样本。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学徒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合理承担学徒成本,学徒制等级,学徒学习成果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等这些问题上,我国现有的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