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第四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档案工作 1991年底,苏联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废除联盟条约而解体.  相似文献   

2.
廖生 《出版参考》2006,(10):22-2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的庞然大国苏联经历了一场剧变.最终轰然解体。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在加盟苏联近70年后.乌克兰于1991年宣布独立.将带有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恢复为乌克兰原来的蓝、黄两色旗。  相似文献   

3.
廖生 《出版参考》2006,(29):22-2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的庞然大国苏联经历了一场剧变,最终轰然解体.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在加盟苏联近70年后,乌克兰于1991年宣布独立,将带有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恢复为乌克兰原来的蓝、黄两色旗.  相似文献   

4.
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和乌克兰“橘色革命”在独联体国家引发的政治地震,终于波及吉尔吉斯斯坦。  相似文献   

5.
1937年秋天,“哈尔滨人”在俄语里成了最不祥的名词之一,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的命令,它已变为“日本间谍”的同义词。“日本情报机关精心策划并着手在苏联领土上建立一个‘哈尔滨人’组成的颠覆和情报总部。”命令认定并宣布,“所有‘哈尔滨人’都是逮捕对象。”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4):13-13
“进椭圆形办公室之前要走一段非常长的路。”乌克兰新总统尤先科访美时对布什说的第一句话。从1991年到2005年,乌克兰在向美国靠拢的过程中,确实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7.
迷恋乌克兰文化的爱好者们正试图建立一个电子图书馆,收录乌克兰流失在海外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供所有对乌克兰文化感兴趣的人通过互联网欣赏和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8.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乌克兰问题将是美国战略“西移”的导火索。但这与前几年国际舆论对美国战略“东移”纷纷扬扬的渲染一样,都存在明显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于如何发挥馆藏书刊文献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科研治学服务,图书馆目录是达到这一目的有效工具之一。“美国国家基金会对化学工业部门技术人员,苏联有关部门对乌克兰科学院各类研究人员,日本有关当局对二万名大学教员的调查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用以检索、搜集、阅览文献的时间”“一般都超过其全部工作时间的30—50%,甚至更多。”在各种检索工具中,就根本上来说,图书馆目录则是取得书刊文献的终  相似文献   

10.
当首都基辅的形势已基本“倒向”西方时,乌克兰南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局势却发生了逆转,使乌克兰“革命”瞬间进入第二阶段。随着俄总统普京提议“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军事力量……”这个南部小岛成为俄、美、欧洲的聚焦之地 3月2日,克里米亚迎来了冲突后的第一个周末。位于首府辛菲罗波尔市中心的议会大楼门窗紧锁,大门被用桌椅等物品从里面封住,  相似文献   

11.
胡其道 《航空档案》2006,(12):88-93
1940年秋,由于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失利,纳粹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延迟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以集中精力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判断在闪击战打击下,德军很快就可以击溃红军并占领苏联的政治经济中心,解决掉苏联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苏联臣服后再转向西方胁迫英国签订城下之盟。  相似文献   

12.
笔者责编的一部书稿最近从质检部门发回,质检员把书中所有的“前苏联”全部改为“苏联”,据说是因为有人在权威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证明“前苏联”之“前”字不能用。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所有与“前苏联”用法有关的文章,发现其中大多数都主张“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删除。本文仅就其中最新和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文有仁先生在《世界知识》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苏联”还是“前苏联”》一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不能持有一概删除的主张。文有仁先生的立论主要有六点:1)有“…  相似文献   

13.
当前这场纯粹是权力争夺的政治危机,使大多的乌克兰民众感到了厌倦高居于乌克兰权力巅峰的两个男人——总统尤先科和总理亚努科维奇,有着一个相同的教名“维克托”,意即“胜利”。  相似文献   

14.
从俄罗斯解密档案看苏芬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战争,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在当时却颇引人注目,后世也颇多争议。苏联当时称,是“为了列宁格勒的安全”,后来苏联出版的一些历史著作认为,是帝国主义者“在1939年年底煽起了芬兰的反动分子反对苏联的战争”;罗斯福则指责这“是蛮横地无视法律”,是“对芬兰的可恶的抢占”,并申斥苏联“像世界上任何独裁政权一样专制”。中国学者则大多客观叙述,用的是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5.
孟超 《新闻传播》2010,(5):123-125
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后,在新闻界大力推行“公开性”原则.改变了苏联原有的新闻媒体格局。本文着重探讨苏联贯彻“公开性”原则给新闻界带来的变化.以及它在新闻改革中带来的成效和留下的失误.而后以史为鉴.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现状.赋予公开性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探讨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宗议 《新闻世界》2006,(2):44-46
事件 俄乌“断气”纷争记事 2005年12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就提高俄向乌提供的天然气价格问题出规争议,乌克兰2005年是按每1000立方米50美元的价格购买俄天然气的,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现要求乌方按每1000立方米230美元的市场价格购买。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时期来,苏联报刊一改过去死板、单调、沉闷的状况,扩大了报道的公开性。报刊办得比以往尖锐、泼辣了。用英国《泰晤士报》的话说,“它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于时代。”苏联现有中央、地方和事业性报纸8000多种,杂志5000多种,用55种民族语言出版,平均每个家庭有6种定期报刊。因此,苏联报刊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苏联领导人看清了这一点,苏共二十七大一结束,戈尔巴乔夫就接见新闻界领导人,提出报刊改革、扩大公开性的问题,他指出:“公开性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要是没有它,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扩大报道面,是苏联报刊贯彻公开性原则的前提。过去,苏联报刊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许多禁区。如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说,今天不存在原先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或“不容许”批评的“被禁的”题目、领域和现象了。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们还会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邻邦苏联,在中国人民心间,几乎是近乎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中苏友好,苏联援助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苏联专家翩翩来华,成为那个时代的盛事。中国航空工业,正是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迅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一举跨入喷气时代,令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Crimea-2001”第八届国际会议于2001年6月9日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举行,会议为期7天,于6月15日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博物馆代表团应苏联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的邀请,1986年9月间去苏联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塔林四个城市中,参观访问了四十多个博物馆,同苏联文物博物馆界的同事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谈。苏联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乌克兰共和国文化部长、爱沙尼亚共和国文化部长、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长、爱尔米塔什博物馆馆长等专门为代表团介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