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2.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3.
小新闻稿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就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豆腐块”。它在报纸上占的版面小,信息量却大,广大读者还比较爱看。我的新闻实践是从写小新闻稿开始。我平时注意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把得到的素材进行衡量,不能写大新闻稿的,便写小新闻。如去年7月14日,大庆采油三厂采油4矿油、水井,由于泵站地势低洼,被特大洪水淹了6座计量间,36口油水井面临停产。第二天我背上照相机  相似文献   

4.
短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种体裁、一个类别,从新闻传播的总体看,它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作用和优势。广播短新闻在整个广播新闻节目中应占主体地位。一从新闻实践看,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一般说新闻的效果就好。扩大新闻信息量的途径,一是多写短新闻,多发短消息;二是多写多元信息新闻,增加每条新闻的信息量。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应以消息、以短新闻为主要信息载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短新闻多少,是衡量它们信息量大小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新闻主体意识,让短新闻在新闻传播中唱主角。  相似文献   

5.
吴章歼 《新闻界》2005,(5):151-151
通常业内人士把广播消息稿的特点归纳为“短、平、快”,其中“平”的二层含义:一是语言必须平实、朴素、通俗;二是报道要求客观叙述事实.平实的广播新闻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的感受.如何把广播新闻稿写得平实?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程劲 《新闻世界》2011,(12):78-79
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广播新闻连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输方式,广播新闻连线也由此而生。广播新闻连线,凸显了广播“时空跨越”的传播优势,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演变的同步传输。本文通过探析广播新闻连线的采编播“三元架构”,解构记者、编辑、主持人三方在连线报道中各自的角色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播新闻较之于其它载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活”。比之报纸,现场感强,音响的运用使听众感到真实、可信;比之电视,制作程序简单,传输迅速。所以,重大的现场报道最能体现广播新闻的优势,这也就给从事广播新闻采写的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对新闻更强的敏感和“临战”的镇定,倚马可待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各种报纸、刊物的不断问世,各级电视台的蓬勃兴起,使得广播面临着严重挑战。改革新闻广播,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在发挥广播优势上作文章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供听众收听的现代化宣传工具。同报纸比较,广播具有自己的优势。这主要是:时效迅速,对象广泛,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广播新闻改革,要从广播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广播的上述优势。在这方面,我们抓了三个环节:抓“快”字,加强新闻的节奏感;抓“多”字,增强新闻的信息量;抓“响”字,增强新闻的  相似文献   

9.
有些报社、电台同志把他们现在一个版面、一次联播发了多少条消息,作为互比根据,条数多,说明信息量大,新闻改革有成效,这样认识对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到某一报纸或广播发播的稿件上进行分析。据资料,《人民日报》某日的二版发了19条消息,共容纳信息70余个;同日某省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一次播出18条消息,容纳信息40多个;而同日某市报在二版发消息9条,其信息只有8条。由此表明,稿件数量(?)信息量。这个本来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至今在部分编辑、记者中并未从思想上弄清,错误的把稿件数量与信息量等同起来。以至出现了一味追求稿件数量、忽视稿件信息量的不良倾向。笔者通过调查认为,问题恰恰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特别是在一些基层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集锦类”新闻成为诸多新闻媒体扩大信息量的重要途径。翻报刊、听广播,诸如“报刊集萃”、“九州一览”、“新闻集锦”、“环球300秒”等等“集锦类”新闻栏目、节目,五花八门。“集锦类”新闻也有不少值得细加推敲和研究的地方。这里不妨列出几种: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学之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学写广播新闻稿,三年来,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近100篇,每年都有稿件获奖或被评为好稿。回顾这一段练笔过程,我感到要写新闻,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潜心捕捉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悉心研究广播新闻稿的表现技巧。新闻敏感,对记者或通讯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敏感,才能在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十分注意培养新闻敏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  相似文献   

12.
广播新闻的责任编辑是广播新闻节目的“集成”者。一组广播新闻节目导向是否正确,信息量是不是大,有没有可听性,有没有艺术性,与责任编辑有着直接关系。广播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00,(3)
1月中旬以来 ,云南日报再一次调整版面 ,信息量有了明显增加 ,各部门的“自留地”大为缩减 ,报纸以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游览近几个月的《云南日报》 ,感到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新闻信息量有明显增加。调整前 ,每天的国际国内新闻统出一个版 ,现周一至周六分别刊出6块国内新闻版和6块国际新闻版。周一至周六基本固定在A4版(报纸第4版)刊登的国内新闻版除选登每日新华社电稿外 ,增加了周边省、区和港澳台新闻 ;固定在B1版(报纸第5版)刊登的国际新闻版 ,除选登新华社统发的国际新闻稿外 ,增加了与云南省毗邻的周边国家新…  相似文献   

14.
我们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从1980年开播以后,一直致力于摸索一条办好城市广播的路子,力求创立自己的特色。开播后,我们电台对新闻节目的要求是:新闻稿件要“短、快、活”,新闻的风格要“短小精悍,接近群众、接近生活”。为此,新闻部规定:记者写新闻稿,在导语上就要有所创新,从听众关心的角度人手;在内容上摒弃空话套话,注意细节描述和稿件容量,力求多给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在十五分钟的“乌鲁木齐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听众信箱”、“社会一角”、“周末新闻窗”、“一句话新闻”等专栏;在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中,开辟了“信息之窗”、“报刊新闻集锦”、“珍闻荟萃”、“各地城市新闻选播”、“言论摘编”等栏目,力求报道面宽一些,做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满足不同阶层、不同  相似文献   

15.
鹿能奔跑,鹰善翱翔,各有其独特本能。广播和其他传播工具,也各有其自己的特长。广播界之所以讨论“广播要走自己的路”,原因是,广播的特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讯社通过电讯把采集到的各种新闻发给各个报刊、电台,供其采用;报刊把编好的新闻稿,制成版面,经过邮递,供读者阅读;广播通过电波传送声音,供听众耳闻,电视广播则既给人听,又给人看。广播有长处,也有短处,要走自己的路,也像其他事物一样,必须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听众对信息量日益增长的需求,2005年,唐山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强调“新闻立台”,在原有几档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整点新闻栏目,基本做到了整点有新闻、重要新闻随时插播,使听众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信息。那么作为一名编辑,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广播新闻节目更具特色、更有可听性?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信息的取舍与编排技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基层新闻发布单位的县级广播站,怎样发挥独家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云梦县广播站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一些体会,突出的一点就是,适应广播新闻改革的需要,按照加强新闻指导性的要求,努力扩大地方新闻信息量,唱好“乡土戏”,使我们的广播宣传真正成为“党委的喉舌”、“企业的参谋”、“听众的益友”。去年,我们站共发稿7200篇,其中发播信息稿5600多篇,被省电台采用61篇。今年上半年,我们站有10多篇稿件还被中央电台和一些全国性报刊采用。  相似文献   

18.
时下,传媒竞争十分激烈。为提高收听率,广播新闻在扩大信息量、增强时效性乃至加强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生动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但广播的大信息量与快捷性也衍生出一些不足——即粗、俗、浅。与此同时,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意性、伴随性和对新闻还原度的损耗性等美学特点上,使广播新闻改革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插新闻信息量大、传播快而广,但不能深,搞深度报道是报刊的优势。的确,我们的广播新闻曾有一段时期停留在一定信息量和对某一问题的浅层报道上,报道面较窄。广播新闻到底能不能搞深度报道?怎样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网络发展迅速,已成为继传播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新闻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传播渠道。各类新闻传播媒介在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进行广告传播,网络上的多媒体广告,正在成为新闻学、广告学共同瞩目的新的研究对象。电脑网络上最早出现的广告是电子公告牌系统(BBS:BulletinBoardSystem)上张贴的“叫卖”广告。这种广告的广告主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电脑使用者,所一叫卖”的商品大都是电脑或电脑组件、光碟这类物品。因特网所提供的电子公告牌服务有一种叫“新闻组”(newsgroup),每个新闻组是由与某一论题相关的新闻稿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