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11-14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192 8- 1937年7月。发展第三期:1937年7月- 194 9年。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2.
一、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余年文学(1917年——1949年)的发展情况。对于概述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在《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一样,在其开始,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致力于新文化的启蒙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为“五四”文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多年来,不少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在评说这段历史和文学运动时,却往往因人废文,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盘否定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文学概述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自此,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革命又称新文学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几十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起点问题,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有人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胡适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钱玄同也说:“适之是现在第一个提倡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34-37
1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 ;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 :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 :192 8— 1937年 7月。发展第三期 :1937年 7月— 194 9年。2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  相似文献   

10.
胡适、陈独秀点燃新文学运动的火种,相约为新文学史挥洒开篇章,创始文学革命的系列立论,酝育了新文学的初始流派。胡适之《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向封建腐朽文学首义发难,宛若春雷激醒蛰室的文坛,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端。胡适是与新文学运动齐名的,研讨中国新文学的命题,无法规避胡适其人。  相似文献   

11.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文学的发展情况。一、现代文学概述对于概述部分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春年》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和2月,在《新青年》上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国现代文学以一九一七年发难的文学革命为开端。自此,中国古代文学终于被现代文学所取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把锐利的矛头直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发出震聋发聩的战斗呼声,形式上也运用了现代文学的体式和手法,显示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小说特征,宣告了一个崭新文学世纪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白话文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于1915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并担任主编,第二期改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它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相似文献   

1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主要从理论上倡导文学革命,而在创作实践上真正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文学革命的主要发难者陈独秀读后,表示“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胡适也深感自己和其他几位极力鼓吹新文学的人,都是“提倡有心,创造无力”。茅盾后来论及《狂人日记》时,更明确地指出,在文学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初现一股翻译外国文学的热潮,国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文学。《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推行白话文,希望通过白话文创造新文学,建设新中国。通过对比分析《老洛伯》的原作与译作,论述胡适在《老洛伯》这一译作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9.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填空题1) 1917年1月和2月,以《》杂志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文学的开端。2 )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鲁迅接连发表了《》、《》、《药》等小说和一系列杂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3) 2 0年代,随着和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的成立,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4 ) 2 0年代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方面,以《凤凰涅般木》为代表的郭沫若的《》,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以胡适《》为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