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敏 《学语文》2011,(4):31-32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文本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文本价值曲解。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应该说都是优秀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但是,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因为时代间隔,或者因为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使学生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笔者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借鉴同行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3.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优秀作品,但一些作品由于时代间隔,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的曲解。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如能适时适度地引入相关资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不为教材所禁锢”,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介入文本的相关背景材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文本厚度,生成文本价值。我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对背景材料的介入进行了尝试。一、课始介入,了解课文背景教师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学生读题。师: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生:亲人分别时,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师:是呀,50多年前,在人类正义与和平遭到粗暴践踏,朝鲜处于生死存亡,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由中华各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  相似文献   

5.
于书海 《考试周刊》2011,(70):62-63
课文背景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有作用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事件、环境因素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发展。但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的时代状况不甚了解,受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许多障碍,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值得探究的主题.我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介绍背景资料,对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很有益处,但何时引入背景资料才恰当呢?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引入和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成文本价值。然而,对背景资料的介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讲课开始就把课文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学生尽管能够获取一定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诠释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理念的。现实中教师却往往习惯于想尽办法,让学生不留一丝缝隙地吃透课文,掌握课文的每一个细节,体会文章的中心。其实,阅读不再仅仅是学生简单的接受,而是实现文本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的感悟过程。  相似文献   

8.
识字学词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读课文的基础。但我们不少老师在这一环节上往往用力不足,轻描淡写,也有些老师干脆省掉这一环节,直接带领学生阅读感悟。等到课文上完。学生还读不通课文,还有许多字词不理解。忽视识字学词的阅读课是不完整的阅读课,也是不完美的阅读课。如何实现识字学词与文本阅读的有机融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薛瑞雪 《现代语文》2013,(10):131-132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大量的时间用在对课文琐细分散的讲解分析上,导致学生读书的时候,声音不大,吐字不清,断句不当,读无表情,更不要说有抑扬顿挫之美了;因为课文没有读好,学生不能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对课文理解不深,更不要说去欣赏语言的优美和感悟文章的意蕴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对课文语言悟不到、悟不深的现象,让笔者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慨。感悟是什么?教育者认为感悟是一种模糊的整体性的悟,是一种感性化的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悟,是一种主观个性的悟。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如何去触动,如何去激活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让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标中,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还没有读准字音,句子还没读通顺,教师就匆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着急用大屏幕展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低。因为学生对语文整体还没有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为人们所公认.或者以“发胖式”的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或者以考试为目的机械训练的“题海”湮没学生.或者让学生“美读”而学生只读了一两遍就不书声琅琅了,或者教师用尽招数让学生“感悟”而学生终感玄妙……有人因为语文课水分大称它是“豆腐课”,又因为它能伸缩,说它是“弹簧课”。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那么我认为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底线”中的“底线”,学生如果连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都不能够准确理解,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也只能是浮光掠影。扎实、灵动而有效的词语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能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让语文课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解读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解读是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发挥、创造的过程。编入语文课本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之作,无处不充盈着需要解读的情的相牵、心的相通、意的相联和神的相映。解读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凭借语言文字,叩问课文的文本意义和生成过程,获得知识和能力;另一个层面是感悟课文情意,揭示人的自我存  相似文献   

16.
《草原》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加深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静态美;通过推敲文本的词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草原的动态美;通过感受课文的情境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灵美;通过领悟课文的感情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蒙汉之间的感情美;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深化与文本的对话,感悟祖...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只有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合作释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阅读,才能有更深的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把重点引向对青海湖梦幻般的神奇美的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激发情感,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8.
赵亚楠 《快乐阅读》2011,(21):142-143
长期以来,"读懂课文"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一个个人、了解一件件事、获得种种体验。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虽对文章有所感悟,却是一种低效、不确定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悟文本?笔者认为在细心品读、留有空间、升华情感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定能成就我们朴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1前言 苏教版的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太深.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深入探讨. 2备课要深入 2.1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教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20.
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的过程,感悟和情感反应都需要平时的阅读来促成,形式表达的方法则需要从课文中汲取。读写结合,尝试写批注,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由感悟;进行仿写,从课文中获得写作素材和方法;走出文本,延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