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我们要说的糊涂,就是这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这种糊涂,堪为家教良方,有时我们当家长的不妨糊涂糊涂。一、还给孩子"隐秘":该糊涂时且糊涂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块"隐秘"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这块空间的要求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往往是长  相似文献   

2.
    
这里的“明”指的是明智、聪明。我是江苏兴化人士,可能大家对兴化不甚了解。然而提起吾乡的乡贤郑板桥老先生,那一定是家喻户晓了。郑先生曾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很小的时候,我是这样理解这四个字的:难得,就是指很少;糊涂,指不明智。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夸自己聪明,不犯浑。后来呢,书读得多了些,才发现  相似文献   

3.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写过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而身处高三的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正【案例背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的名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糊涂"作为行为处事的策略。数学家笛卡儿也说过:"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一个不清醒的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有时太清醒了,丁是丁,卯是卯,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褒贬分明,是非曲直。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糊涂"一下也未尝不可。教师若能巧妙地装装糊涂,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展  相似文献   

5.
糊涂,原来是一种境界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写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板桥先生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然而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一位智慧的教师理应执守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6.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  相似文献   

8.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9.
难得认真     
spaq 《高中生之友》2009,(6):16-16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是稀世珍品。板桥的话成了世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哪一个是靠糊涂推进的,哪一样是靠  相似文献   

10.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难糊涂     
难糊涂是童话王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叫这名字,是因为那几天正赶上“难得糊涂”这词的流行热潮,但因为四个字的名字很少见,于是干脆就叫了“难糊涂”。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4.
正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为的是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但有时候,放大镜下的世界存在太多不圆满,如同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其实更容易使我们感到幸福。难得糊涂,因为糊涂的人拥有一份广阔的胸怀,不计较,不问责。古籍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某位官员和同僚一起上早朝,恰巧听见帘外有人说他坏话,同僚愤恨意欲上前,他却赶忙制止,始终不去追究其人为谁。"知道了,一辈子都忘不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这块匾额。据考,“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镌刻精良,  相似文献   

16.
说“糊涂”     
新推出的折扇上常书有“难得糊涂”四个字,初看,颇雅;只是细细想来,“糊涂”这东西怪怪的:“不糊涂”,不好;“太糊涂”了,也不好。郑老夫子当年慨叹世事,万千情结最终凝成了”难得糊涂”四个字。从此.“难得糊涂”便风靡至今。清高的文人骚客发出“难得糊  相似文献   

17.
在我的办公桌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有一天,我的学生看见这幅字后吃惊地问:“老师,你不是总教育我们要清清楚楚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做人吗?你干吗又要‘糊涂’呢?你要是糊涂了,我们还能明白吗?”面对学生这一番连珠炮式的发问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匾。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湖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更难。美于中,顽于外,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字是‘院  相似文献   

19.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20.
<正>做校长有时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对郑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教育阐释。"糊涂"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大智慧,更是一种共荣共生的大文化,饱含深意,富有哲理。一、做明白人,抓大放小,润物无声校长应是精通管理的明白人,知道哪些人善于管理,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岗位,心中要有数,行动要有度,别人才会信服。成为管理者的必经阶段就是先成为被管理者,这样你才能设身处地去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才能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用人不疑人,放手不撒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