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及其在中国推进的相关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处理方式和融资工具,在我国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于正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中国来说,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和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推进住房按揭市场的发展、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为此,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一级市场、放松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的引入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带来新的契机.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却为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设置了诸多障碍.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障碍,进而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不良资产的现实,文章在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较详尽地探讨采取信托形式在当前我国法律条件下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选择,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债务,但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并不像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所描绘的那样令人轻松,因此,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要有紧迫感。近年来,国有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方面有所成就,但具体的市场和数据分析表明,银行自身无力解决既存的不良资产。政府的适当财政支持、银行改革和金融创新是银行资产风险管理中可以运用也豁须运用的资源。从金融要求来看,应首先着手于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而不是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上已广泛运用.而我国的整体行业状况是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都有所不足,同时商业银行由于多种原因,在不良资产的存量和处置上都并不理想.国外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上对资产证券化的成功开展,无疑为处在这种困境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论述以及具体运作流程的分析,将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和现状等与相关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试图找出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和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内最大的创新之一,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最佳途径,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在我国的运用必须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面对这一紧迫而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豁免贷款以解脱企业债务包袱,债权转股权、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市场换资本(向外国投资者出售股权或分支机构)等几种思路和方法加以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较佳途径,但不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目的。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在于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源。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要运用资产证券化手段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式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重要追求之一,但我国现行法制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造成一系列制度障碍。在银行法制上,限制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监管制约"真实销售";在公司法制上,难以解决特殊目的公司的成立和证券发行,以及缺乏对投资者的保护;在信托法制上,存在信托财产转移、风险隔离机制等问题;在合同法制上,难以解决信贷资产转让问题;在担保法制上,存在不良资产担保机制、资产转让后的担保转移等问题;在税收和会计制度上,难以降低证券化成本。要使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地处置不良资产,监管当局应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现行法制的架构中尝试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规";通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来个别解决不良资产转移涉及的权利变更与债务人通知、担保手续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问题日益严峻,深入剖析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根源、探索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思路已成当务之急.通过证券化,银行可以提前收回现金,提升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在美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已有大量成功先例.由于中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缺乏稳定的现金流,体现出了独特的中国特色,加上法律、会计、税收、监管等方面都缺乏配套的规定,所以,必须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证券发行监管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发行监管是证券市场监管的第一道闸门,证券发行监管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把好关。以经济学和法学理论为依据,对证券发行监管进行分析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证券市场是典型的信息非对称市场,证券市场的信息非对称,必然导致虚假信息充斥于市,使证券市场变成“柠檬市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使中国证券市场上信息造假和信息欺诈屡禁不绝极大地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危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性及其原因,并围绕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诚信机制、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为核心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虚拟资本是指各种有价证券,包括信用证券和公共有价证券两种形态。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资产所特有的虚拟性质,揭示了经济周期性与金融危机的根源,揭示了货币流通与利率变动的内在规律。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宏观货币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介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入手,对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政府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在相关条件成熟后,应以政府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推广该业务,并就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幼稚产业,中国证券业存在着先天不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过高,“一股独大”、产权主体虚置、机构投资比重太低等等。而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透明度低且缺乏连续性、监管手段滞后、投资专业知识缺乏又导致黑庄横行、道德风险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实行法治,通过法制建设形成制衡机制、通过优化监管保证市场有序、通过加强教育重树诚信理念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是指自然人或单位以流通或者使用为目的,伪造、变造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它有价证券,数额较大的行为。要构成本罪,行为人客观上必须有伪造、变造行为;主观上必须出于流通或者使用的目的。只有行为人伪造、变造行为实施完毕,并且所伪造、变造的国家有价证券足以以假乱真时,才构成本罪的既遂。  相似文献   

17.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是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而承担的特殊侵权责任,适用证券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我国证券立法在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归责原则、因果关系、损害赔偿范围等实体法律制度上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资产管理公司民营化能有效的缓解其营运资金不足的矛盾,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能增加民间投资渠道,促进资本证券市场的发展;能有效的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盘整不良资产的能力和效力。  相似文献   

19.
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是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存放地点不同可以分为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及其他货币资金。为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单位应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会计控制系统,以确保资金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存在着许多障碍: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差;会计准则缺乏;税收负担过重等.我国应制订、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合理降低税负,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