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千方百计地表扬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是本刊的宗旨。本刊不仅要通过大张旗鼓地评好书,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而且要努力改变目前书评只说好不说坏的软弱无力状态,通过旗帜鲜明地批坏书、评差书,发挥书评对出版的监督职能和导向作用,进而造成出好书有人赞,出坏书、差书有人批的良好文化氛围。为此,本刊决定继续开辟“我最不喜欢的书”征文专栏,本期集中编发3篇批评《生活智慧百科》的征文。  相似文献   

2.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坏书固然难以经久不衰,但有些坏书却世代相传;好书当然有千古流芳的,但也有些好书转眼即逝。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多出好书是出版界永恒的主题。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出版界就是用自己出的书,来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来实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目标。今天,多出好书这个永恒的主题需要更加深化:出版界要努力多出精品图书。 精者,经过提炼而产生的精华也。精品图书当然是好书。但是,好书是相对于质量平平的书、平庸书和坏书而言的,而精品图书则是相对于一般好书而言的。精品图书,是思想深刻,学术或艺术水平高,编校印装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图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李鹏总理1995年3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出版工作要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多出好书,不出坏书。”这是新时期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深化出版改革的目的与要求。金盾出版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图书品种不多,质量很高,结构合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好书很多,坏书没有,其经验体现了李鹏总理提出的要求,引起了全国出版界的重视。本刊1994年第4期曾刊发王仿子同志的专论,纵  相似文献   

5.
建立保证出好书的机制祝国华出版社要多出好书,少出平庸的书,不出坏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出版社的领导们有谁不懂得这个道理呢?然而有些出版社却违背了办社宗旨,出了坏书;有的出版社甚至多次、多本违禁。他们缺乏出好书而不出坏书的机制,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到头来...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贵在善读,好书能使人成才,坏书则可以使人中毒.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无定性,可塑性大,这就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庸书太多     
现在的一些出版社,比较重视的是两个方面的目标,一个是力求多出好书,一个是尽量不出坏书。这样的一个双重目标当然很好,但实际的情形往往是,出版社抓前者成绩不大,抓后者更有办法,因此就出现了好书不多见,坏书不常有,而平庸乃至庸俗的图书大量充斥市场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一个好苹果和一个烂苹果,三岁小孩也知道怎样选择,而对一本好书和一本坏书,很多人选择了坏书却浑然不知。我们说一本坏书可以损害你的品质,而一本好书却可以给你不尽的滋润。中学生的心智、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因此,作为中学图书管理员,应不断分析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相似文献   

9.
每月视点     
观察书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说的是在贵金属流通的货币制度下,成色好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进入收藏,而不断流通的只是成色不好的金属货币。而如今的图书市场也有类似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坏书驱逐好书”。纵观当今我国的图书市场,炒卖之作、剽窃抄袭之作、应景之作、煽情之作太多,能启迪心灵、涵养智慧、引领大众迈向文明的太少。“坏书驱逐好书”的根子在图书市场本来的特点,以及图书市场在我国特有的运行规则。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和图书市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大众搜寻好书的成本得以…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翻开本期,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的栏目有所变化。是的,这种形式的改变是为了更加强化本刊的宗旨——千方百计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随着办刊历史的推移,我们更加领会本刊所肩负的重任,她既要通过评好书、批坏书对整个阅读情况、出版趋势在宏观上起到导向作用,又要力图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进而拥有广泛的读者和群众基础,使这种导向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千方百计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这是本刊的宗旨。我们在办刊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图书评论》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的战斗性,这种战斗性不仅体现在通过大张旗鼓地评好书,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造成读好书的社会风气,而且要改变书评只说好不说坏的捧场作风,通过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发挥书评对出版的监督职能和导向作用。我们这样想,也试图努力这样做。在本期突出了抓出版质量这个中心环节。从这个主题出发,我们编发了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地认真开展了整顿清理书籍报刊及音像市场的工作,去年8月24日,国务院又召开有关的电话会议,使“扫黄”工作形成雷厉风行之势,大快人心。有识之士异口同声地说:中央早该这样做了。去年8月12日《北京晚报》发表林涵表同志的《“出书难”的内幕》一文,也称赞“扫黄”工作“实在太好了”。他还认为,“大批精神垃圾被扫除,不但打击了文化贩毒,而且也揭露了‘出书难’的种种内幕”,“坏书满天飞、好书出不了的反常状况,终于在整顿中找到了症结所在”。言下之意是,好书出不了,症结在于出版部门见利忘义,好书被坏书所排挤。  相似文献   

13.
出版改革的目的是多出好书改革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出版改革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多出书,出好书。这里强调一个“好”字,因为书籍能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本好书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产生高尚的情操;一本坏书诱使人们堕落腐化,走上犯罪的道路.出版事业要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知识,积累文化,推动改革与开放方面发挥作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能不讲究出书质量,不能不强调一个好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近年来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数量,狠抓利润。为了利润(或者叫经济效益),有的出版社抢出与本  相似文献   

14.
实施精品战略促进阶段性转移王於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精神产品的生产,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出版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实施精品战略,多出好书,不出坏书。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文章中常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出版社自建社至今从未出过一本坏书。言语之中颇有自豪与骄傲之感。这里仅就“好书”与“坏书”的界限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7.
让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高明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要求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出版社要多出好书,少出平庸的图书,不出坏书。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我们出版界的同志要下功夫做许多扎...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一定要牢牢抓住提高出版物质量这个中心环节。图书出版物对社会发展、对人类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具体地说,一本好书或一本坏书,对社会、对时代、对人们的思想、工作、生产、生活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由此便涉及图书质量问题的意义。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19.
如今我没有藏书的习惯,许多书翻翻就扔掉。书要这么多干什么?好书一本足矣。  相似文献   

20.
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是本刊的宗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表扬,谁都爱听,这不难理解。批评,则比较难办。一方面批评者要批评得准确,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被批评者要正视现实,举一反三,采取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