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的家穷得像一只倒空了的垃圾桶。 班上要为贫困生建档,只有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交了贫困申请,但后来听说要给每个人发1500元国家补助金,我们班的“贫困生”大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此言果然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2.
40岁!4000万?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某教授发微博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经  相似文献   

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分数,教师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倾尽自己毕生所学,唯恐学生学不会,但结果还是苦恼,不尽人意。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需要反思:究竟应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的教师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利益主体多元化催生着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少数人变得现实、浮躁和功利,仿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清心寡欲之人成为稀有,在你追  相似文献   

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往。——司马迁金钱,是能让我们到达除了天堂以外任何地方的一份护照;同时,它也能向我们提供除了幸福以外的任何东西。——查尔斯·兰姆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3)
经典名言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3.将财富奉为神明,它将会像魔鬼那样嫁祸于你。——奥斯丁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的最大特色当属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求利益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利益的追求固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也难以避免膨胀为对人性自利的负面刺激。  相似文献   

9.
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利益追求特征不断突出和强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变化和重组,因之对于利益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利益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一词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不仅孕育着一切矛盾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认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了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1.
史理 《培训与研究》2008,25(6):39-41
“利益”一词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不仅孕育着一切矛盾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认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了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2.
“投资”,如今已成为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诱人词汇.房价上涨.你是否抓住机遇大赚了一把?股市涨跌,你是分享了蛋糕.还是不幸被套?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投资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几年的中国,投资热点频现,国人的投资热情也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想通过投资到达财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道:“天下熙熙,皆为机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优裕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信仰是追求发家聚财的突出性表现。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直到宋代.财神才正式以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形象出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日益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14.
习惯了在日落西山、绮霞满江的时候.从案牍间抬起头来,甩甩手、展展腿、深呼吸,然后看看窗外的世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那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无意批驳人们对名利的合理追逐.我只想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少些浮躁,多些“澹泊之守,镇定之操”.别在红尘中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5.
冯玉娟 《教师》2008,(20):9-9
市场经济的大潮时常蒙蔽着世人的眼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一信条的指引下,我们时常为生活琐事所困扰,被忙忙碌碌的生活腐蚀了思想,整日的浮躁不安,如一叶浮萍,随波逐流,不知所往。做了10年的教师,我也常觉得辨不清方向,在学校与家庭的奔波中变得疲倦与冷漠。可是前不久,这种心境被课堂上的一次意外情况打破了。  相似文献   

1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在尘世,终日忙碌,追名逐利,难静一刻。到底错过了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珍贵时光?人生本来苦短,却忙于追名逐利,无遐享受人生之乐,实为憾事。几乎人人明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能过于追求。可难得几人能淡泊名利,超然于此。足见名利之诱惑,不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以有许多人为名利拼博撕杀,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与名利相联的不只是欢乐,也有苦和累。  相似文献   

17.
她改变了我     
<正>有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往来既有利,行止岂无情?在有些人看来,利益就是那颗在浮躁社会中依然坚守不移,散发着人情暖热的初心,所以纵使他处熙熙攘攘,我只向那灯火阑珊处。我的家乡是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被群山环绕,别说教育了,连生活资源都只能依靠一条不算长的长街,那是村里人与外面世界接轨的唯一路径。我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深切地知道大山深处的教育有多匮乏。  相似文献   

18.
人生贵得志。古谚视众人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古人训导读书之人曰:“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吸引无数男儿折腰。吾非男儿,所以大学毕业时,父亲安置我进政府机关,我拒绝了。世路非我欲,教书是所乐,但不愿在有学术成果压力的高校从教,亦不愿在有升学压力的中学从教,于是翩然来至师范学校——一座教育的母基学校,开始了十年的教书生涯。 白居易诗曰:“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在两袖清风的教书工作中,我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乐趣。读书、教书、写作、  相似文献   

19.
郑璐 《黑河教育》2012,(11):88-8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司马迁描绘的是一幅俗世的物欲横流画面。而今,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坚守内心那一份净土。“教育是心灵唤醒的艺术”,如果教育者本身精神空虚,心灵贫瘠,这样的教育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构造,一般都认为是“重义轻利”。但事实上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是“重义轻利”的伦理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封闭的小农经济体系,附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二是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义利同一论”的影响;三是“重义轻利”思想本身二元论的内在矛盾,使它成为传统文化一种外在的价值观体现。因而,外在的“重义轻利”与实际的追逐功利二而为一,相互表里。它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和欺骗性,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