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是作为新闻传播的具体形象存在和活动的。一面是纷繁复杂、变化多姿的现实,一面是形形色色,众口不一的受众,夹在两者之间的便是记者。所以说记者是一个工作极具魅力而处事又极具艰难的角色。记者的魅力体现在他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而构建一个强大的力场,这个力场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作用于社会、受众,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力量,而他的艰难又恰好产生于对这样的一个力场的准确把握与控制。要想对记者的职能与角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必  相似文献   

2.
记者是新闻传播的具体形象,其从事的是一项简单却复杂的活动。记者面对的是纷繁变化、多姿多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面对着不同阶层的广大受众,所以记者的工作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却也富有魅力的艰难角色。本文主要根据当前一些热门的社会现象浅析记者该有的基本素质以及记者应该如何在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抓住机会,完成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3.
郑竑 《记者摇篮》2004,(8):32-32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我国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领域的一切角落.新闻传播事业处于热浪翻腾的时代.它一方面充当着改革号角的角色,一方面又经历着一场艰难而复杂的自身改革.新形势下,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传播人就要自觉地使用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数据新闻的出现,给新闻的传播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为新闻传播的未来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数据新闻的出现,预示着记者的角色要进行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数据新闻对可视化"数据新闻"的记者角色转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互动是对传统新闻传播过程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不同于以往“我播报你接受”.板着面孔说教灌输的形式,囿于“传播者(记者)→信息→媒体(编者)→受众(这里仅指报纸读者)”的单向传播路径。而着眼于记者、编者、读者间构成回环链路.以期达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新闻观理论体系,主要解决新闻的物质基础与价值原点、新闻职业的权利与使命、新闻业与传媒业的区别与联系、新闻受众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新闻自律与他律等问题,宗旨是为新闻工作定位;二是新闻方法论体系,它主要探讨新闻传播规律,解决新闻传播效率的问题。从新闻观与方法论层面加强新闻学理论研究,既能够为新闻传播设定明确的社会角色,指导其守位而不失位,又能够帮助新闻界提高新闻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主播,目前在我国主要指电视新闻消息类节目主持人。区别于普通的新闻播音员和新闻访谈类及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有其特殊的身份定位和工作任务,对主播角色的定位,我们遵循主播应是“民主制度下的公众人物、现代传播中的媒介人物、和谐社会里的文化人物”的总体标准,并认为主播角色的定位也应是依据个人特质的、多层次的综合性定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当前存在的三种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记者对其职业角色的定位和呈现,并分析了他们生成的原因。分析得出,在"报道类"、"帮忙类"、"调解类"民生新闻中,记者分别作为"报道者"、"参与者"、"记录者"而存在。这种角色呈现不仅和节目定位有关,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雷开太 《新闻界》2000,(3):48-48
摄影记者以摄影的手段 ,图片形象传播新闻信息作为己任 ,因此摄影记者本身又是社会特定的角色 ,同时又肩负社会赋予的特殊的职责与使命。摄影记者应时刻关注社会 ,反映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广大读者。摄影记者的职责意识要求记者必须按照新闻摄影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摄影记者的职责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新闻意识。摄影记者首先应想到自己是一个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党的政策的宣传者 ,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新闻记者 ,与文字记者一样 ,同样是传播新闻 ,只是传播新闻信息采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 ,对新闻信…  相似文献   

10.
刘楠 《新闻窗》2013,(3):39-39
一、电视新闻记者的传统定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社会信息的推动力。有了记者,传播活动才得以运转,传播媒介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因此,记者有权要求采访对象提供素材,也有义务及时、准确地报道各种新闻事件,提供各种有益的信息,而这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以主观来认识客观,从而采集新闻事实、了解新闻真相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因此,在整个新闻采访的构成要素中,记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发起者,也是采访过程和采访节奏,直至最后传播质量的把握者。在新闻采访中,由于交谈双方的文化素质、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记者必须善于换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场直播新闻的增多,作为前台媒体的电视在新闻文本中逐渐凸显出传者因素。从电视媒体自身的前台性特点来看,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报道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中的各色表现与其角色扮演密切相关。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就是记者在特定的采访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包括采访时的神态、手势、身姿、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等。出镜记者的角色可以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三个层次。相应的,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过程也分为角色期待、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表现出最基本的角色类型是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和作为职业传播者的角色,而且这两个角色类型同时并存于出镜记者自身。在优秀的出镜记者身上,这两种角色本质上并不存在冲突,而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对自身角色类型的适宜转换和有效控制是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高卫华 《新闻记者》2006,(11):35-36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其人格力量渗透在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中。或者说,记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情感意志、认识方式、个性特征等等,都会以一种潜在的心理背景、一种有形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制约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观察、判断、选择,通过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报道文本予以具体显示。高尚的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信仰,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个人贯穿一生的自觉修炼和自我完善。它因此标志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并且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生产生一种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精神影响。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历来…  相似文献   

14.
记者角色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的角色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视环境,这似乎不是问题.可是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一些记者正是由于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认识和定位不清,导致角色错位、角色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评价和信任度降低,妨碍了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5.
非事件性新闻.不苛求它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而有人说它是资料性新闻或者叫“组织新闻”。新闻性本来就不强,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这是采写非事件性新闻的最大矛盾。当然,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更多的灵活性.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对非事件性新闻.我们一要承认它的存在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要看到它有缺点,要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写成必须是新闻;三要改进它、提高它。如何把非事件性新闻写成指导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摄像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有人说他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这说明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冲在新闻前沿和亲临现场的事实,也是摄像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个性所在。角色意识和思维方法主要是对新闻摄像记者讲。摄像记者以摄录图像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是按照新闻摄像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这种角色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传播理念认为,新闻传播的最大魅力在于新闻的即时性。对电视而言,最大的魅力又集中体现在直播新闻上,而电视直播新闻最重要、最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让他们目击新闻事件的发生状况和演变过程。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卫星新闻采集技术的大量应用,电视直播技术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新闻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以及记者自身成为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对新闻记者需不需要社会影响力、记者角色如何审视和定位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向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交流情感、挖掘内心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记者必须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