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的《道士塔》讲述了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全文对王道士批判的篇幅不占少数,但仔细想一想,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过?他能承受如此之苛责吗?王道士在莫高窟内粉刷壁画,锤毁雕塑的确给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少损失。可是我们一直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苛求王道士是不公平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爱好,所做的一些事无非是打理他的“家”。他的“无知”与“愚昧”都是我们强加给他的“罪名”。我想如果王道士当初知道这块圣地的价值,他是不会做出这一切的。可是在那个吃喝都成问题的时代,又…  相似文献   

2.
1900年6月22日,一个平常的午后,王道士在莫高窟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纸写的经卷堆积如山,排列整齐。王道士惊呆了.这扇古老的石门之后,就是震惊世界的敦煌藏经洞。  相似文献   

3.
《道士塔》中,道士王圆箓被认为是敦煌石窟的最大罪人,我觉的这有点冤。王圆箓只是湖北麻城的农民,不幸遇到灾荒,逃到甘肃做了道士,有幸把持莫高窟,就顺便把它当成了家,他只是把家粉刷成白色的,以便于居住而已。做为一个农民,他哪知那些被他贱卖的文物都是国宝,代表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莫高窟内的那些文物,他也是无意间才发现的,他的前任并未对他做过任何交代,他不知其价值也在情理之中了。人们一味归罪于他的愚昧无知。殊不知,在当时的中国,无知者又何止他一个?就是那些中国的官僚都饱读诗书,却只是在生活上讲究豪华的排场,只是随手取出文物…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三清宫即为俗称之下寺,由于下寺创建者与住持王道士的特殊身份,使其与藏经洞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三清宫”匾额的发现为明确下寺之名、创建年代、王道士之籍贯姓名等方面颇有神益。文中并谈及莫高窟上、中、下三寺,敦煌佛寺与道观,对王道士个人的一点分析。也涉及与藏经洞有关的莫高窟中古寺院、斯坦因关于玄奘事迹的记录、三清宫与道士塔的方向等几个疑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一《道士塔》的开篇并不怎么突兀,只是以通常的游记手法从“面”上介绍了莫高窟大门外的“塔群”。作者用“破落”和“悲凉”点明了景物基调,然后将笔触指向其中一“点”——王圆箓的墓,于是引出了故事的全部和情感的生发。“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一句,对王道士作了是非判定,要言不烦、明确无误,为全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接着对王道士肖像的描写和来历的补说,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形成比照,作者的情感取向一目了然。“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中的“不幸”用得非常妥贴,突出了历史的严重错位和民族的无尽悲哀。面对…  相似文献   

9.
道士塔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 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  相似文献   

10.
路在何方?     
夕阳残照,朔风大漠,他伫立在残损不堪的洞窟前,潸然泪下.   如果当初不是王道士拿着莫高窟的钥匙呢?或许是另一个张道士、李道士,那故事的结局仍不会改变,或许是一个满清的文官呢?千余卷零落散乱的经文便是宿命,官场中人的书房案几便是经卷的归宿;或许是一个有骨气、爱敦煌的人呢?一人之力岂能抵过猛兽洪水般的探险队伍,微弱的呼喊怎能唤起金銮宝殿上人的沉睡猛醒?半壁江山,沦落他手,偌大的中国,怕是真的藏不下几卷经文,几尊雕像吧?   ……  相似文献   

11.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施萍亭敦煌莫高窟的存在,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世界上的人们因而知道有敦煌。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轰动一时,国内不少读者不仅知道了敦煌,而且知道了有一支以“尚达”先生为代表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员工队伍。善...  相似文献   

12.
路在何方?     
夕阳残照,朔风大漠,他伫立在残损不堪的洞窟前,潸然泪下.   如果当初不是王道士拿着莫高窟的钥匙呢?或许是另一个张道士、李道士,那故事的结局仍不会改变,或许是一个满清的文官呢?千余卷零落散乱的经文便是宿命,官场中人的书房案几便是经卷的归宿;或许是一个有骨气、爱敦煌的人呢?一人之力岂能抵过猛兽洪水般的探险队伍,微弱的呼喊怎能唤起金銮宝殿上人的沉睡猛醒?半壁江山,沦落他手,偌大的中国,怕是真的藏不下几卷经文,几尊雕像吧?   ……  相似文献   

13.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判断词“是”与其他副词、连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 (1)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余秋雨《莫高窟》)  相似文献   

15.
1900年7月2日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藏经洞(第17窟),出土了数万件敦煌遗书。1944年8月30、31日,莫高窟中寺后园土地庙中又发现了85件(和32件残片)敦煌遗书。批量出土的敦煌遗书有案可稽者仅上述两次。莫高窟有没有第二个藏经洞?本文从回鹘文写本来谈这个问题。1974年10月,日本龙谷大学百济康义先生赴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调查回鹘文写本,对该馆所藏回鹘文经典引进了编目、定名的整理研究。此后百济先生又几度涉访斯德哥尔摩,将日本各家所藏的回鹘文写本与瑞典藏本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一些写本出自敦煌,但非第17窟所出,晚于第17窟封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柳传瑾在复句中,判断词“是”与其他连词、副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①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干年的生命。②他是不知道,不是知道了不说。③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  相似文献   

17.
诗医     
明末清初时,山东淄川出了一个大作家,他就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画皮》《促织》《劳山道士》等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蒲松龄还是一个不错的医生。  相似文献   

18.
前述《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一文中对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两个典型酥碱洞窟壁画地仗,取样进行了XRD分析,发现导致莫高窟洞窟壁画发生酥碱病变的可溶性盐为石盐(NaCI)。受XRD方法自身的限制,另一种可溶性盐芒硝(Na2SO4·10H2O或Na2SO4)没有检测到。根据其他人的研究成果①,这种可溶性盐不但广泛存在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材料内部,而且它们对壁画材料的劣化影响很大。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地仗中的含盐量与壁画材料劣化的确切关系,因此,我们对经XRD分析过的全部样品进行了X…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给育才学校的学生讲了这么个故事:说一个道士能点石成金,有一次点金之后让徒弟每人挑选一块去花,徒弟们都想挑大的,于是挑个不停,只有一个徒弟不挑金子,而是盯着道士的手指看,道士问他为什么不挑金子,他说金子虽然好,一花就没有了,我相中了师傅你点金的手指头。从这个故事,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这  相似文献   

20.
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凄艳的晚霞,听暮色诉说,歌唱。——题记一、失落的敦煌文化夕阳下,莫高窟显得如此荒凉。曾经那五颜六色的壁画,被一片白色掩盖;曾经那婀娜多姿的雕塑,被一个个惨白的怪像替代;曾经那充满色彩与文明的莫高窟,变得如此黯淡与苍凉。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元代的街巷……就这样葬送在一个道士手中,留下的只有满地的碎片,只有那墙上隐约可见的图像,只有那一片惨白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