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不但是一位美国著名诗人,也是一位非常热爱中国诗的诗人,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他翻译的中国诗歌,摆脱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开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先河.庞德翻译诗歌的思想除了早期众所周知的意象主义思想外,还有后来他对意象主义思想进行修正,形成的漩涡主义思想.漩涡主义思想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动词的使用,包括大量使用动词和避免使用表状态的系动词be;第二避免使用形容词等主观评论性词语;第三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的使用.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英国汉学家Arther Waley英译李白的《月下独酌》,来说明庞德在翻译诗歌时的漩涡主义思想.文章研究目的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漩涡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庞德对20世纪美国现代诗歌创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9.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牛红伟 《海外英语》2012,(8):158-159
该文选取了英国十九世纪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一首清丽隽永的十四行诗《记着我》,以对诗歌的体式声韵分析、意象分析和诗人的心理与情感分析为依托,继而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角度对李霁野、周永启、飞白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说明在翻译诗歌时应注意整体把握,同时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译诗为诗。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作为现代诗派的智性诗人,为中国的现代诗歌做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主智诗"文字冷隽深挚,节制理性,蕴含了许多哲学命理与意象,引人深思。卞之琳的"主智诗"哲思色彩浓厚,理趣充盈,彰显着中国诗歌自古以来"以诗言理"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岑路 《海外英语》2014,(16):151-152,156
庞德是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他所创作的诗歌以及翻译的作品都将意象主义风格刻画的活灵活现。通过对"意象主义"、"形诗"核心概念的剖析来理解庞德英译诗《长干行》中塑造的各种意象,从而体会领悟"意象主义"中的"形诗"意象美。并探究译诗意象与李白原诗中所塑意象的差异,从而发掘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意象理解及塑造的影响,进而对"意象主义"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中西方文化风格的偏差有更深刻的理解感悟。  相似文献   

15.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6.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孙喜晨 《海外英语》2012,(3):139-140
《刘彻》与《离别长江畔》两首译诗皆出自庞德之手,前者译自汉武帝刘彻之作《落叶哀蝉曲》,后者译自唐代诗人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以其意象派审美观和独到翻译策略,从读者认知角度出发,实现了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真切传递。  相似文献   

19.
朱海燕 《考试周刊》2009,(40):32-33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文体以传情为主要目的,为最大限度地获得传情的审美效果,诗歌常常要运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语言形式。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译诗要传达意境,译出诗作的形美、音美,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认为在选词用字、句式安排、语义衔接上,译者都以一定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体会其诗深意,悟其神韵,把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穆旦先生作为在文学创作及翻译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学者,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曾将自己用中文创作的12首现代诗歌译为英文。在对这12首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穆旦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保留和发展了原作的音韵美,使原作具有更生动的视觉效果、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更清晰的语义表达。除此之外,抽象概念人格化在译文中的使用以及对诗歌结构的调整也使他的作品在不同语言及文化中得到新生。本文通过对比穆旦12首自译诗歌的译作与原作,在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穆旦自译的动机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