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讯通系统是一个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平台,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信息互通,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为学校、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方式,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有助于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2.
半山 《甘肃教育》2014,(1):15-15
正众所周知,"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馈孩子在家表现,从而实现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校讯通的出现,有其现实意义。当前,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法与老师很好地沟通,老师也因为工作量大等原因,无法客观、全面地给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思想、心理和情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校讯通"能够快捷、方便地满足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信息需求。中职班主任可以利用"校讯通"平台发送短信,把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及时传递给家长,传递校讯信息,布置作业,进行家教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家校合作育人,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不无裨益。新世纪科技的发展,给予我们越来越方便的交际方式,"校讯通"正是一种方便、快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的网络方式,让家长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有了家庭教育的同步,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校讯通对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相关性",从"协同教育"等角度分析了"校讯通"的理论及技术基础,并从"社区运用"等角度分析了"校讯通"的基本功能。本文认为"校讯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带来了便利、有助于传统家校沟通的改善、有助于强化家长的监管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悄悄影响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改变普通校讯通单项沟通的方式,搭建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互动平台。文章提出借助微信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帮助,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构建小学英语课外教学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张珍  王利平 《家教世界》2013,(10):263-265
校讯通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共同推动学生成长的桥梁与纽带,家长和学校共同推动学生成长的情感助推器。"校讯通"提供了更及时、更经济、更便捷的沟通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家校沟通的顺畅,促进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它的优势是"家校互动"。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因为学校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和开展工作的,所以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有效联系学校和家长、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校讯通就义不容辞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强有力助手。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必须要经历的两种教育方式,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孩子无可替代的教育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校与家长要多方面、多途径地进行联系、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在家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校讯通即成为了首选。通过校讯通和家长快捷、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便利的交互,这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也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把学生教育好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加  相似文献   

10.
姜企华 《上海教育》2016,(Z1):98-99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而两者却常常互相指责:家长抨击学校教育制度的不科学,老师没有奉献精神;学校批评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使命窄化为"让每一个学生考得好成绩",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潜在性。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孩子乐观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是家庭教育指导回归本源的关键之处,也是当代教育赋予学校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陶曼华 《宁夏教育》2008,(12):27-27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娜 《现代教学》2014,(4X):26-28
<正>教育是一种由学生、家长、老师多方共同参与的特殊"动态运动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对孩子们的统一要求,就不可能有任何教育。"所以我们要想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个学生,而家长的职业、价值取向、受教育程度以及孩子的教育观念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想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家长会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增进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班主任动员家长积极从事家庭教育、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扩大教育合力的主要途径。要想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使家长、学生和老师真正成为和谐的整体,就要认真开好家长会。  相似文献   

14.
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校讯通是家长签到的"安全卡";对于小学生来说,校讯通是老师发的"作业条";对我们农场的中学生来说,校讯通是老师发布通知、成绩的"小黑板";对于我来说,校讯通是我课下有效管理学生的遥控器。翻阅以往的短信记录,我总结如下几点方法:一、内容要多变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成长。好学校不仅应该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还应该是家长们成长的天地。构建"新生命家校共育"系统,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缘起——"新生命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成长201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需  相似文献   

16.
学校和老师怎么会伤害孩子?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常有的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体上是不矛盾的。但是,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学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当下,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未来;学校教育更注重孩子的成绩,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幸福;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是老师,家庭教育的执行者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家长和孩子是亲情关系、血缘关系……那么  相似文献   

17.
完整的学生教育必须建立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基础上。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必然正向推动学生的成长。同济中学近年来改革传统方式,创新互动手段,完善联系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如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让家长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老师、支持学校,加强对家长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指导等,收到较好效果。家长会应常开常新。家长会是家校互动的传统方式,即  相似文献   

18.
白秋力 《成才之路》2014,(15):44-44
正在现代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网上购物、交流、浏览信息已经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每天的必修课。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也逐渐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给传统的家校联系注入了新的血液,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一、校讯通成了家校联系的桥梁2010年,学校联合移动公司开通了校讯通,主要是通过短信或邮件的方式和家长进行联系,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家庭作业等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每个成员尽到应有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孟母三迁"是古  相似文献   

20.
小学一年级,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此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存在不及时、不充分等诸多弊病。家长们总是希望能够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班主任由于要管理班级几十个学生的现状,不可能与家长保持随时随地的沟通。久而久之,学校与家长之间逐渐形成了教育上的“真空地带”,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孩子们的成长也很不利。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科学地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方式,巧用QQ群、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家校联系的新模式,为学校、家庭之间架起了实时、快捷、有效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