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逆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内在潜能,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爆发和自我超越.文章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抗逆力”的方法,做了一些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北京市青少年抗逆力问卷调查,对266名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抗逆力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对应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困生面临学业困境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风险,而其内在和外在保护因素相对较弱,无力平衡。文章提出要积极提升学困生的抗逆力,帮助他们通过激发自身内在保护因素,发掘身边外在保护因素,找到应对学业困境、获得积极成长的力量与资源,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打破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消极心理现象的局面,使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从消极转向积极。其中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性格优势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幸福感,促进优良表现,而且能预防和缓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因此,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特质对其积极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二手访谈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如何从优势视角出发,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进行辅导。在研究中,我们将网络成瘾看作是成瘾青少年的一种非常规的抗逆力表现形式,认为抗逆力有三种构成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保护因素以及效能因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抗逆力的三种构成要素在网络成瘾中得以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鉴于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弊端而生,作为传统消极心理学的有益补充,它把人们的关注点从生命的消极方面引向生命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重视人固有的潜能和美德对抵御心理疾病和实现人的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者们认为只有积极教育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广泛抑郁问题,且青少年积极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积极教育的实践和推广需要学校组织和学生个人各自的努力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6.
田国秀  曾静 《中国德育》2012,(13):33-36
基于抗逆力理论,对网络成瘾进行意义解读和重新定义;结合案例,分析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内在保护以及效能等三个要素在网络成瘾中的建构过程,运用抗逆力方法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以期实现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潜能、动机、能力的探索。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智慧、乐观和创造力,据此提出了在家庭背景下青少年积极人格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拟运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工具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总体抗逆力的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而,针对大学生总体抗逆力发展水平及状况提出加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措施,即:在大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的大学生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大学生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与艰苦性。积极心理学为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优秀品质,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认为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因此,班主任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成长,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4个研究基地、1500多名青少年的混合研究,验证了在文化和环境基础上人们对抗逆力涵义理解的四种命题:(1)除了全球性,青少年身处的文化性、环境性因素都会对其抗逆力的形成产生影响;(2)抗逆力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取决于形成该抗逆力的具体文化和环境;(3)影响青少年抗逆力形成的因素与能够反映青少年的文化背景显著相关;(4)个人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之间张力(tension)的解决方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与抗逆力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