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传奇,署名李卓吾评点。此本思想上对《红拂记》中“崇尚侠义精神”和“崇尚真情”给予高度肯定,对原作中酸腐、道学的语言给出批评。艺术上李卓吾重视关目设置、重视文本中的现实逻辑,对原作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部分进行批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传奇的研究,能够阐发李卓吾新的戏曲批评理论,丰富当下戏曲批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元,学者尊称濂溪先生、周濂溪、周元公、周子。北宋中期真宗、仁宗、英宗、神宗时期在世,官至尚书虞部郎中、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周濂溪是湖南永州道县人,宋代称道州营道县营乐里,世称濂溪故里。周濂溪本人曾在湖南任桂阳县令、永州通判、郴州知州,至今永州朝阳岩、九龙岩还保存着周濂溪的石刻手迹。在永州期间,他写了《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说道:"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突出反映了他清正廉洁的为官准则。到南宋中期,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在曾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晚年因在江西庐山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所以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被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太极图说》首次表现出用道教的观点表达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还阐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中的魏晋民间故事刘守华《搜神记》在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研究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袁珂先生说:“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一部书,那末晋代于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第二了。”①袁珂先生是从神话的角度来讲的,如果...  相似文献   

5.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江州濂溪书堂记》,赞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将其当作有宋匡扶孔孟"道统"第一人,并把"濂溪书堂"看作此千载不传"道统"之教育载体。因此,"濂溪之学"的说法自然为后人所接受。但作为首位理学家书院讲学象征的"书堂",其具体的相关事迹却一直未被系统发掘和整理,以至于后世学者间或有疑。本文将对此作些初步的、尽可能全面的整理与考证,以期进一步明晰濂溪书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在《爱莲说》中塑造了一个新活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通书》启圣,太极象天,卓尔元公,实牖宋贤。”①李肖聘先生之论,提示了这么一个线索:就湖湘之学而言,据籍所载,其源当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之畔。作过多年地方官吏,曾辗转于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所到之处皆著政声。四十五岁时,迁国子博士,为虔州通判,路过江州,爱悦庐山美景,在莲花峰下小溪旁买下田土,营建书堂。对友人潘兴嗣说:“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依其上,歌咏先王之道足矣”②。准备以此处作为将来引退传道之地。晚年果定居于此。因书堂取营道故里濂溪…  相似文献   

8.
印里印外     
正《莲溪入梦》因《爱莲说》而被我们熟知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也是于庐山的濂溪书堂病逝。这里的"莲溪"与"濂溪"谐音。我画任何东西都配有专门的印章,画鱼有画鱼的印,画芭蕉有画芭蕉的印。我很喜欢画荷花,所以也刻了几方用来配荷花作品的闲章,这方《莲溪入梦》就是  相似文献   

9.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核心的意丹学,对《周易参同契》进行版本再造和现代哲学诠释,深化了胡孚琛提出的新道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濂溪辨     
关于周敦颐命名濂溪的由来,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清廉"说,认为"濂溪"是先生以"清廉"自况而取的名字。一是以朱熹、张栻为代表的"思乡"说,认为"濂溪"实先生故里之本号,先生晚居庐阜,因名其溪,以示不忘其本之意。八百多年来,"思乡"说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但它不符合周敦颐的实际和当时的现实,存在诸多疑点,寓清廉之意命名濂溪才是周敦颐的本来用心。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元,学者尊称濂溪先生、周濂溪、周元公、周子。北宋中期真宗、仁宗、英宗、神宗时期在世,官至尚书虞部郎中、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相似文献   

13.
调公先生为胡山源老人写的第一篇文章《记山源先生》,刊在《文教资料》1984年第6期(该刊首次编发“胡山源专栏”)。胡老于1988年元旦以92岁高龄驾鹤西去,调公先生的《胡山源先生周年祭》登在1989年1月对日的《扬子晚报》“繁星”,是年第4期《文教资料》又在“胡山源专栏”上重登。两篇文章,读者对象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师情和友情。调公先生是山源老人的晚辈,笔者是调公先生的晚辈,诵读两文,我感到:有些人经常相处,往后也就无所谓了,而另一些人一旦与之接触便终生难忘,兴趣爱好、人格力量的吸引,影响到自己…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曾在湖南省永州、郴州、邵阳任职,期间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留名一方。随着他在理学史上地位的提高,据我们统计约湖南省17个区县曾建有濂溪书院。濂溪书院的兴建与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对周敦颐思想的传播和湖湘文化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6.
《全宋文》作为有宋一代的文章总集,网罗繁富,嘉惠学林。然亦难免存有疏漏。现根据《永乐大典》等文献,增补《全宋文》漏收冯梦得文4篇,分别为《跋贬通州遇赦自便谢表》《江州濂溪书院后记》《开庆修建昌府城门记》《考亭书院上梁文》。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曾在湖南省永州、郴州、邵阳任职,期间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留名一方。随着他在理学史上地位的提高,据我们统计约湖南省17个区县曾建有濂溪书院。濂溪书院的兴建与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对周敦颐思想的传播和湖湘文化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高一语文必修1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最后一自然段梁实秋这样评价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其中“有学问,有文采”在这篇文章中显而易见,但“热心肠”表现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9.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20.
《西北职教》2006,(4):7-7
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汤敏先生2月在新浪财经发表了一篇题为《扩招扩错了吗》的章,对社会上议论纷纷的大学扩招导致就业难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南风窗》记郑作时先生的题为《汤敏先生:扩招没有错吗?》的章则不以为然:“4年的大学扩招,使得作为中高级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过量了,远远超出了社会现阶段的要求,因此作为人力资源价格的薪资也必然要下降。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