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的科举制基本沿袭明制,每三年举行一次,分四级进行考试,第 一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第二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第三级为会试,取中 者为“贡士”;第四级为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因科举是清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统治者对它极为重视,称其为“抡才大典”。为杜绝场闱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弊端,清廷在对 临场考官之监试及应试考生之答卷等方面,均做有极详明的条例规定,并于每届科试前,一 再严申历朝有关圣谕及科场例禁,以对考官及士子进行警示。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广东举行乡试的部分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参考。——编选者丁进军  相似文献   

2.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3.
胡剑 《中国档案》2012,(4):78-79
四川省南部县历来具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据《南部县志》记载:早在隋开皇初年(581年),该县就建儒学于县治(县行政首长所在地)之西。在科举时代,南部县共产生了进士120人,状元3人,举人123人。晚清时期,南部县重教兴学蔚然成风。翻阅《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可见一位"才识宏通、尽心民事"的知县章仪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我国新闻事业发时期,一般知识分子往往视报业一途为“末路”。能够不醉心于科举,已经十分难得;如果仕途得意,在中了“举人”、“进士”之后,却又不为高官厚禄所迷,而宁愿走上“末路”,当个记者,那就更是凤毛麟角。民初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就正是走过这条路子的—个人物。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昧》2005,(6):43-44
鼓乐喧天。24位“举人”、“进士”骑着高头大马,6位“状元”压着四抬大轿次第而来,随后被请上主席台。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在《清代朱卷集成》的基础上,以进士履历档案为中心,对清代科举履历档案所做的大致概述。本文认为,清代科举进士履历一般由进士本身履历、本族谱系和师承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非常考生     
最反叛的考生吴敬梓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儒林外史》。他出身科举世家,但对科举“正途”颇为反感,29岁参加科考遭斥逐,此后更蔑视礼法。他猛烈抨击八股科举制,十年乃成《儒林外史》。因中举而狂喜发疯的著名考试人范进便是他笔下的经典人物。最风流的考生柳永 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多写风花雪月,羁旅行役。他初考进士落第,填《鹤  相似文献   

8.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研究上。就科举家族研究的现状而言,基本围绕明清望族、江南进士、地区望族、家族个案、汉族家族等主题。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科举家族的专著,资料翔实,具有极高史料  相似文献   

9.
余潜士,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其深得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赏识。其教书育人30多年,桃李遍布八闽及台湾。咸丰皇帝还特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本文就余潜士对清代德育教育的贡献与影响进行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唐丽 《兰台世界》2013,(10):132-133
余潜士,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其深得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赏识.其教书育人30多年,桃李遍布八闽及台湾.咸丰皇帝还特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本文就余潜士对清代德育教育的贡献与影响进行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