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外交的经典范例。它的出台是中美之间逐渐恢复通话直至后来建交的必要契机,同时正是在尼克松主义的指导下,美国对台政策改变了以往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尴尬地位。这种政策性的转变虽然缓解了中美之间的摩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政策转变背后的现实利益目的。  相似文献   

2.
今年一月一日清晨,在中国驻美国联络处的建筑物前,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波托马克河上吹来的徐徐晨风,冉冉升起,参加庆祝中美建交升旗仪式的几百位中外朋友和华侨代表一片欢腾.它宣告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标志着中美关系新纪元的到来.在中美人民共同庆祝中美建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使我们想起几十年前,那些为中国革命而奔走,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友  相似文献   

3.
尼克松于1969年春入主白宫后,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采取务实态度,逐渐改变鹰派立场,调整美国对外政策,收缩美国在海外驻军,结束越南战争,在世界上推行缓和外交。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历史性突破,是隔绝走向交流、对抗走向缓和折点。此后,中美建交,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仅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结构性变化,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发展期(1972—80年代上半期) 1972年,纽约出版社根据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四卷本英文版《鲁迅作品选》(杨宪益、戴乃迭翻译),出版了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标志着美国鲁迅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发展是互为影响的。鲁迅研究在美国重受青睐,首先与1972年中美建交以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密不可分。这个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紧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匆匆面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象征。同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越南困难重重的战事,使得华盛顿冷战整体战略受到极大牵制。尼克松不得不面对现实,以尽快脱离战略与政策困境。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成为美国亚洲政策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尼克松政府试图接触中国政府,缓和中美关系,在越南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利益交换,不仅为了降低东南亚对美国"抵御共产主义"的战略重要性,同时希望通过中美"政治交易",促进河内改变强硬的态度。这种策略完全出于尼克松、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考虑:对中国施以威胁利诱,既希望与中国进行短期利益交换,也着眼于中美之间长远的利益接触。然而中国政府坚守原则,保持一贯立场,未能使美国如愿。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扑朔迷离.理性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取向,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更有助于解决我国统一所面临的困境.从均势思维、实用主义手法和现实利益考量等角度入手,研究得出美国的国家利...  相似文献   

7.
我国领导人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一再强调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双方关系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那么,中美两国之间发表过哪三个联合公报呢?一、中美上海二·二八公报。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视频,通过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学思路:关于本课,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尼克松上台后,主动寻求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经过中美双方的不懈努力,尼克松于1972年成功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名载史册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积极谋求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美关系、亚太局势和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笔者认为,正确理解这一重大事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尼克松上台之际,美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苏联实力迅速增加,并且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西欧诸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迅猛,重新崛起为经济大国,独立性日益增强。在外交政策、关税、贸易限额方面,西欧和日本…  相似文献   

10.
百年斯诺史铸辉煌--纪念国际报告文学家斯诺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星照耀中国>(中文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成名之作.这本书既是中国30年代的社会全景图画,又是中国革命正义性的历史证词,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斯诺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抵制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记者的崇高职业道德.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中美建交牵线搭桥,表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斯诺不仅是卓越的报告文学家,又是一位始终关注人类命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29日江泽民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会谈时指出,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①1997年4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除指出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外,还特别指出:“我相信,不仅中国,任何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不会容忍分裂自己祖国的行为。经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应当更能理解中国人民渴望统一、反对分裂的决心和意志。”②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当局也多次重申,…  相似文献   

12.
尼克松对华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反华"到"联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尼克松的对华思想一方面既受到美国国内政治舆论的左右,另一方面又受到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在内在驱动与外在压力的共同驱使下,尼克松的对华思想不得不走上正视中国的轨道,这个结果既关系到尼克松个人的政治前途,又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对尼克松对华思想演变动因的分析,可以揭示中美关系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也可以为近来中美两国复杂的战略性伙伴关系提供积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合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1979年贸易额只有24.5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贸易总额达1 263.3亿美元.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之后的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这一合作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深刻危机通常会带来深刻反思.自30年前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美国.我们心目中的伟大公司,都可以在美国找到范本.可以说对美国公司的仰视和模仿,成了过去30年中国企业界的主旋律.更有一大批海龟和国有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的梦想,使得中国企业家常常不问现实中的真问题,只要是美国一流大公司采用过的流程或制度,它们就花巨资引进.  相似文献   

15.
8月1日~2日,中国副外长戴秉国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北京举行首次中美定期“高层对话”,全方位就两国关系及地区和全球问题直接对话。这是中美建交以来第一次举行如此级别的例行对话。  相似文献   

16.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交,对华缓和的政策与美国对台继续支持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以美国新解密外交档案为依据,专门探讨尼克松时期的对台政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其传统"两个中国"政策的变相,其实质是服务于中美缓和的形势要求,最大化地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上,将永远记载着这个日子,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我要说的,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一双具有特殊意义的竹筷。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磋商中、美建交。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席间,宾主谈笑风生,对美好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9.
新闻集萃     
《神州学人》2009,(1):21-23
洛杉矶学界纪念中美建交并举办公派生联谊会近日,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举办学界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座谈会,副总领事黄晓健、教育组参赞衔领事李曜升及教育组全体工作人员出席,领区内部分中国学生、学者、汉语教师等参加了座谈会。黄晓健副总领事在座谈会上说,广大海外学子是中美建交、出国留学政策实施30年来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中美两国教育、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为避免中美在中国领土上的直接对抗,继续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共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第二次台湾危机后,针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取代了尽快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中关建交后,中共顺应形势的发展,逐渐将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发展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