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片面性,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吸收,而忽视了源语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无外乎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不得当,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行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导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和完善文化测评体系,以推动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家Hymes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只有获得交际能力的人,才同时具备了该语言的基础知识及使用能力.但是,这种交际能力是双向的,在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应该既包括目的语文化也包括母语文化教学的导入.但目前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普遍以目的语文化为主,造成中国学生一定程度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从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高中阶段母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方静 《海外英语》2014,(14):14-17
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地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出了要求,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密切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学习者过度关注目的语文化而忽略了母语和本族文化。笔者在文章中剖析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质,同时就如何治愈"失语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演文化"教学法是一种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以演练文化为目标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体演文化"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学生在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语言和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结合医学留学生的特点,研究"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文化预设缺乏了解,容易产生母语文化误读、目的语文化误读和跨文化误读。因此,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应注重输入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跨文化预设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减少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6.
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的必要性,探索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步融合,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便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为外语教育界所认同,但在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仍是主流,母语文化内容严重缺失,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构成了障碍,也妨碍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将"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对母语文化的传播。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欠缺,导致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与其实际的英语水平不一致,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可行性建议,即改变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加强母语及母语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双向交际能力,以期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理论上,学生可以通过二语习得学习目的语的知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然而实际上,只有在该语言的文化语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本文旨在强调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融文化于课堂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意味着在将源语的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丰富目的语的文化构建。富有中国道教特色的"妖"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往往被译为"demon"。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将中国文化中的"妖"和西方文化中的"demon"进行对比,继而深入探讨这一翻译的广泛可接受性以及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文从解说体例和分类两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酉"部字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