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 ,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 ,并与联想、想像融为一体 ,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在语文教学中 ,我以“导审”的身份出现 ,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产生审美的情趣 ,激发美感并提高了审美能力。一、带领学生变换角度去审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称得上是美文。对于这些课文如果只是简单地分段 ,写段意 ,或是教师“满堂灌” ,那么美的文章就不再成其美。因此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发挥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主导作用 ,引导审美主体去发现、挖掘、感悟文中的美。让教材中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2.
张新书 《学周刊C版》2011,(3):131-131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把读书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实施审美教育,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师如能从美的角度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各种美的形态,寓教于美,把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功能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信息量形成结构对应关系,才能帮助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判断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相似文献   

7.
龚恒翠 《甘肃教育》2011,(10):64-64
悲剧美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中,从屈原的悲愤投江到祥林嫂的悲惨死去,无不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观和健康人生观的极好教材,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等审美因素,顺是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教材)的一种情绪性心理反映。它是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为儿童创造美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欣赏是审美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课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描写了众多的美的人和事,诗歌和做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这就为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马劢 《宣武教育》2006,(4):28-3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的美始终是个难题。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美文,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婉约柔美,又有大江东去的壮阔豪放;既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悲壮,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奇飘逸。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口吐莲花,忘情于文字之中,学生却一头雾水、无动于衷,丝毫感受不到美,完全没有审美体验,在我的古文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于是,在讲授《答谢中书书》这篇写“美”同时写得也美的文章之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意识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审美,但更应当意识到审美经验完全是个体的体验,是旁人甚至是美学大师也代替不了的。在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完完全全的主体,是主人,也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主体地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使得他们切实感受美、体验美甚至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美的艺术创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美的情感和审美意识,是一种移情于数学学习的育美活动。数学教学美的审美对象就是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即要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又是师生追求数学美的活动过程。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把数学教学作为育美过程,其主导仍是教师,主体就是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把数学的认知活动和育美活动和谐结合起来,就在于教师对数学美及其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与众不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处处体现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这种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胡乾秀 《四川教育》2010,(10):45-45
基于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与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创造中获取美,进一步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审美规律,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人格。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精选古今名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是培养学生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主导,而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完美的统一,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仇正义 《现代语文》2008,(12):93-93
语文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学生上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语文课的美,是一个三维结构:语文所蕴涵的美,教师所发挥的美和学生所体验的美。这个三维结构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教师对课文的审美关系,学生对课文的直接审美关系,学生以教师为中介的间接审美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艺术的审美关系,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审美关系,等等。显然,这些审美关系中,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是最关键的。学生是美的接受者、感受者和反映者,因而,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美、热爱美,从而正确的审美和努力地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在追求教学最优化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透视教学活动,用审美的理想来考量教学过程,力图用美、美学、美育的原理来指导教学行为,使其成为按"美的规律"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一、对语文教材进行审美化的加工改造实施语文教学审美化,关键是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营造美的环境、利用教材之美等方法实施美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按美学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