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6日,在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西方记者将中国的抗震救灾与所谓的“新闻自由”强行联系在一起,称中国政府不许西方记者进入灾区报道,有悖“新闻自由”。此言一出,当即遭到高度评价中国救灾工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玛丽·厄泽女士的严词反驳——“我不许你这么说!”(据《光明日报》日内瓦5月16日电)  相似文献   

2.
作为《光明日报》驻外记者,我在日内瓦这个著名的国际会议城和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工作了4年多,参加过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我深深体会到国际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集团利益性。 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本国、本地区范围。许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活跃在战场、各类灾难和人道救援现场以及重大的国际会议会场。随着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通讯手段越来越多,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卫星通信和电子邮件等每时每刻向人们传送着大量信  相似文献   

3.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为做好日内瓦会议的报道工作,中国新闻界组成了当时向国外派出的人数最多的记者团赴日内瓦采访,记者团成员包括国内主要新闻单位抽调的约30名记者、编辑以及技术人员等,团长是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副团长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吴文焘和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李庄.吴冷西还是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兼发言人.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布是政府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6月,我随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考察团访问了欧洲三国--英国、德国、瑞士,通过考察三国政府教育机构以及著名高校的相关情况,对于欧洲国家新闻发布的专业化运作及规范化管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获得4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5月7日,我在纳米比亚首府温得和克得到了南非办事处给的一张旅游签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南非签证的中国大陆记者,我十分高兴和珍惜这次采访机会,5月10日乘南非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机去南非工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开始了对南非16天的访问。作为记者,我从1972年开始在非洲先后常驻了12年,采访的国家有20多个。报道中,涉及南非的题材也不少,但没有任何第一手材料,有关南非的大多是摘发一些国际会议的发言,或是转述西方通讯社的报道。 16天跑遍了南非的5个城市,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虽然如此,我还是亲眼观察了南非,眼见为实,得到了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纠正了我过去对南非所形成的若干片面看法。我愿把这16天采访生活中的点滴见闻奉献给记者同行和《中国记者》的读者。我相信,在我之后去南非采访的中国大陆记者,定能写出  相似文献   

7.
驻联合国欧洲总部记者协会创建于一九四九年,现有正式成员一百五十多名,名誉会员五人。这些记者中的大多数人在日内瓦已居住二、三十年,成为瑞士和国际问题的专家。他们以日内瓦为基地,遇到重大国际事件,便赶赴世界各地去采访。他们的报道为  相似文献   

8.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9.
6月2日至19日,赵紫阳总理对英国、联邦德国和荷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去年他访问西欧六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继续。访问完全达到了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维护和平的予期目的,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我作为《人民日报》的随团记者,与我报常驻记者合作,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自始至终的连续报道,文章已见诸于报端。《国际新闻界》主编姜克安老师邀我写些采访中的感受。我搞过较长时问的副刊编辑工作,习惯于“精雕细刻”地编写文章,此类突击性的大型采访任务,我还是第一次承担,因此,有一种新鲜感。采访中一些零星的感受在老记者们看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11.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4.
传媒资讯     
《新闻天地》2006,(11):50-51
国内中国批驳境外媒体新闻造假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10月10日表示,最近境外一些媒体报道我国器官移植医疗活动时编造虚假新闻,恶意攻击我国的司法制度。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说,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境外媒体,在前不久编发了一条新闻,说记者伪装成一个患者家属,到某一个医院了解情况,医院有人说多少钱就可以移植器官,他据此认为存在贩卖器官的现象。实际上,在新闻播出的前一天,这个媒体记者对新闻发言人本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专题独家采访,采访的主题是要了解我国在实行器官移植管理办法之后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2月13日,作为新华社金沙萨分社记者,我到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总部(以下简称"联刚团")联系采访时,新闻官娜芭女士递来一张VIP通行证.我先是惊讶,继而感慨付出终有回报--VIP通行证是优先采访的"特权证",凤毛麟角,这是继BBC驻刚果(金)记者之后的第二张. 娜芭解释说,颁发原因是2004年我对刚果(金)跌宕起伏的政治局势报道及时、全面,分析客观、准确,成为联合国掌握刚果(金)动向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圈     
肯尼亚热情迎接中国客人新华社社长穆青,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新华社驻非洲国家记者会议。穆青同志这次并非对肯尼亚进行正式访问。但肯尼亚新闻和广播部还是派了它的首席新闻官员兼新闻代理副局长奥迪扬博·奥基泰到机场迎接,并在贵宾室里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中国青年报》现驻东京记者孙文清。去年春天 ,我和老伴去日本探亲 ,由于当过记者的职业习惯 ,行前我托《中国青年报》前驻东京记者苏海河帮忙介绍一两个关系 ,以便到日本后开展一点采访活动。我到日本后不久 ,苏海河即来长途电话 ,介绍了他的两个朋友 ,其中一个就是孙文清。孙文清是一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访问日本新闻协会 ,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实现的。此外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同国内记者相比 ,驻外记者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同 ,具有特殊性 ,很值得作为专题来研究。因此 ,访问我国新闻媒体驻日记者 ,了解…  相似文献   

18.
从3月3日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开幕到3月1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人民大会堂里几乎天天都有新闻,或举行大会。或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如何从这些程序化的公共新闻源中找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相信与会的各路记者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作为首次采访人大会议的记者,我按新闻规律对此类报道做了一些探寻,并略有所获。现把它罗列出来,  相似文献   

19.
1988年4月5日上午。新华社驻马尼拉分社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总统新闻发言人特奥多罗·贝尼尼奥。他通知我:“总统收到了你要求单独采访她的信。她决定后天,即她访问中国前,用40分钟的时间,接见和回答你的问题。请你把要提的问题马上写给我。”放下电话,我不禁喜出望外。很早我就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个地方,有的记者能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有的记者却一点新闻线索也找不到;平常一件事,有的记者从中能抓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有的明明重大新闻就在眼前,反视而不见。对此,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去年的一次采访,感受尤其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