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3.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正一、心性论与内圣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在中国哲学中,众多哲学家讨论的天人关系学说的核心往往是人,而人的问题即是心性问题。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论题。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与阐述甚至成为儒学内部派系区别的重要标志,而中国心性论的本体论诠释一直与中国哲学对主体的自觉性分不开。心性本体论其实质是一种本体主体论,主体与本体是分不开的,但不同学派对其关系的表达又  相似文献   

6.
当代生命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学、医学领域,但这门学科产生之初,就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生命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其引起的价值冲突与规范冲突等等,使这个兴起不到半世纪的学科备受关注。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科学,对于生命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在回应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儒学自身价值系统得到了展示,使儒学重新走向了现实生活,同时儒学也提高了在当代社会的应变能力,自觉融入全球一体化发展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7.
朱熹、新儒学与现代化高令印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最概括地说,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回到经学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所遭受的严重破坏中,首当其冲并彻底瓦解者乃儒学传统中之经学。宋明心性之学虽也遭致巨大冲击,但仍代有传人,自梁、熊、马、唐、牟传至现代新儒家,心性之学已蔚为大观。经学则不然,自廖平、康有为、崔适。章大炎后无人传承已成绝学。至今,国人已不知经学为何物矣!究其原因,其大者不外以下数端:(一)以章大炎为首之古文学等孔子为诸子,视经学为史学,使经学权威扫地,流风所至,无人再习经学,非特章氏弟子尽为史学家,廖平弟子蒙文通亦为史学家矣。(二)古史辨之钱玄同、顾颉刚不善学康有为…  相似文献   

9.
儒学、儒家、儒者翼南儒学,指内圣外王之学。由于它以内圣外王为根本,又以内圣为外王的根本,内圣则重在明心见性,讲明义理,故又称心性之学、义理之学,这是在宋、明二代。先秦时,孔子开其端,孟子赞其绪,以仁义礼智释内圣,故称仁义礼智之学,是诸子学中的显学。这...  相似文献   

10.
一以儒教为文化背景的东亚诸国在现代化进程的起始阶段,都曾以对儒学的批判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和韩国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儒学传统有碍于近代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东亚的经济成就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11.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余英时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和家庭的伦理到国家的典章制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学的具体成就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唐时期的家学郑强胜隋唐时期自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南北分殊的家学传统渐呈一统,这就是儒学与文学并举的文化倾向。许多家学传统既注重儒学,又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成效。尤其是唐朝,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出于政治原因,统治者大力倡导儒学,儒学被扶为学术正统。道学和佛学...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方立天儒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和心性等领域的影响是强烈而巨大的。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儒家心性学说对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影响,为此,有必要首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儒家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儒家...  相似文献   

15.
单滨新 《寻根》2012,(3):100-105
以“敬老慈幼”为核心的慈孝文化是中华儒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中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蔡元培的儒家人格和圣贤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传承中华慈孝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于2005年12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指出,人文价值的二元裂变产生种种价值误导和弊病,从而导致19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所带来的价值危机是悲剧性的,并不断给人类自身带来冲突和灾难。而先秦儒家的人文价值可化解这种冲突,其核心理念是儒家论道的形而上天命论与形而下的器物论、天道性命超越性与百姓日用经验性、内在心性的道…  相似文献   

17.
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他们以不同的审美观照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形成了中国油画两种不同的形式风格和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8.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在此世纪相交之际,自然引起我们的文化反思:未来东西文化的关系如何?走向如何?作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又如何?不同文化的关系与作用决定于社会实际。我以为当前人类社会有两大突出现象:一是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汉初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才取得统治地位。本文则认为,汉初儒学已发挥了统治和主导作用。首先,儒学提出的“文武并用”、无为政治、礼制建设等统治策略,比黄老之学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回答了时代课题;其次,汉初的文化、政治、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制度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第三,汉初社会已经出现了传习、尊崇儒学的风尚,儒学的基本规范和价值标准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9日至12日,由武汉大学传统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鹅湖》杂志社、台北东方人学术研究基金会、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主题展开。其问,140位与会学就当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当代新儒学与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当代新儒学与佛学、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及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