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操诗歌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因此,将其诗歌品第置于下品。钟嵘对曹操诗歌品第的品评,到了宋元,尤其是明清,不少诗话家提出了不同看法。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批评说: 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于上,曹公屈第平下,尤为不公,稍损连城之价。清王士祯在《渔洋诗语》中批评说:  相似文献   

2.
钟嵘在《诗品·魏武帝·魏明帝》中评价曹操诗歌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的评语,十分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但却将其置于下品。到了宋元,尤其是明清,却遭到了不少人的非难。如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批评说: 迈、凯、昉、约,滥居中品,至魏文不列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稍损连城之价。 清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批评说: 钟嵘《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 谬不少。嵘以三品诠述作者,自譬诸“九  相似文献   

3.
钟嵘在《诗品》中以“国凤”“离骚”“小雅”三系作为他评价诗歌的源头,但在123家中,惟阮籍一人“源出于《小雅》”,这与阮籍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其诗意隐晦的特征紧密相连。结合阮籍的时代背景和其《咏怀》组诗,能清楚地看到钟嵘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韩烨 《焦作大学学报》2007,21(1):27-28,33
钟嵘《诗品》把曹操置为下品的作法,与此书的评论范围、标准和所强调的诗歌情感内涵有密切关系。就范围而言,《诗品》的评论限于五言诗,曹氏五言成就远不如四言;《诗品》以“风力”和“丹采”作为评诗标准,曹氏的风格则是古朴晓畅、不加润色;就情感内涵而言,《诗品》并不强调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是更看重个体的哀乐,因此对曹操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5.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他所品评的同品诗人之间的次序是“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但他在具体评价诗人诗歌的创作成就时往往流露了对于他们之间优劣关系的看法,这就是《诗品》的品内之品。细致地辨析清楚同品诗人的优劣关系,既可以了解《诗品》的品内之品,也有助于加深对钟嵘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于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代人的看法很不一致。钟嵘在其《诗品》中,把曹操列为下品,与其孙曹睿相提并论。清代王士祯则认为“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诗品注》卷下)近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虽有过大争议,但对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论争并不大,而且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多。笔者试就曹操对建安文学的繁荣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在创作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他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形成所作的贡献,谈谈他在文学史上应享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诗品》是南朝梁之钟嵘之作,它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品》对于研究隋唐文学,纠正当时“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提高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名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这‘味之无极’的滋味,就是钟嵘衡量诗歌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尺。事实上,钟嵘在诗歌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9.
徐幹在《诗品》中被钟嵘列为下品。《诗品》将徐幹与曹彪并列,说徐幹与刘桢相比如"以莛叩钟"。将徐幹诗歌分别与曹彪、刘桢诗歌进行对比,让徐幹诗歌文本再次置入钟嵘的评价体系,重新解读分析,认为钟嵘将徐幹诗歌列入下品,既顺应了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方向,又符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钟嵘在《诗品》中将魏文帝曹丕的诗置于中品,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以曹丕的诗歌为出发点,结合钟嵘《诗品》所体现的审美理想、评判标准,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并且得出结论:钟嵘将曹丕置于中品是缺乏足够理据的.  相似文献   

11.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诗为主,散文也颇为出色。曹植诗以五言为主,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极尽溢美之词。在建安和曹魏前期诗人中,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可谓高矣。  相似文献   

13.
《诗品》以何定位曹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诗品》是南北朝时代共识状态下的总结性的学评论,由于受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钟嵘在认识上出现明显偏颇,将“改造章的师祖”的曹操置于“下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诗歌的创作实践与南北朝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钟嵘品评诗歌的标准太单一,只知贵族的华丽为美,不知民间纯朴也是美;只知渊雅典籍的雕琢之美,不知古朴质实的自然之美是更高一个层面上的美;只知个体的小情感动人,不知凝聚着时代精神的情感表达更能使人心魄摇荡。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评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月兆”,去过多有歧义,从钟嵘的诗歌审美理论,联系《诗品》对王微,江淹,谢月兆等人在诗风评述,“筋”与“成”乃名词性主语,“力”与“就”起谓语作用,“筋”即“筋骨”,即“风力”,“成”犹今言“成就。”“力”起形容词作谓语的作用,系有力,有劲意,前句意为比王微诗强劲有力,“就”是靠近,接近意,后句应理解为江淹诗歌创作的成就与风格比较接近谢月兆。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评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 月兆” ,过去多有歧义。从钟嵘的诗歌审美理论 ,联系《诗品》对王微、江淹、谢 月兆 等人在诗风上的评述 ,“筋”与“成”乃名词性主语 ,“力”与“就”起谓语作用 ,“筋”即“筋骨” ,即“风力” ;“成”犹今言“成就。”“力”起形容词作谓语的作用 ,系有力 ,有劲意。前句意为比王微诗强劲有力。“就”是靠近、接近意。后句应理解为江淹诗歌创作的成就与风格比较接近谢月兆。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歌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诗论。以《诗品序》为中心剖析钟嵘的诗学观,即:追求自然美的"自然英旨说";情与物之"滋味说";定品第显优劣及诗者发泄哀怨凄苍的"风力说"。  相似文献   

18.
《诗品》中“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是钟嵘批驳当时不良文风的出发点,是他的诗论思想中最具统摄性的命题。本文试图论说这一本质论在其诗论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于诗体渊源,往往以"其源出于"、"宪章"、"祖袭"等起首,探溯其源流,对于诗歌继承、发展具有创造性意义。钟嵘评潘岳"其源出于仲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于《诗品》中并无专就流派渊源关系之成因进行专门的探讨,我们发现钟嵘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论述不充分、源流关系趋向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