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据和新闻有难解之缘。只要每天翻阅报刊,拧开收音机,启动电视机,经常能看到或听到数字新闻。就像人离不开自己的影子一样,报刊台往往也离不开数据。但是,数字又是枯燥乏味的。当读者看到(听到)新闻报道中的串串数字时,有的就像吞吃了“安眠药”,实在难以卒读。作者面对一堆数字,也经常犯难:不写吧,说明不了问题;写上吧,读者头昏眼花、不情愿看。尤其是经济新闻,说明情况需用数字表示;总结经验,需用数字显示;宣扬成绩需用数字印证……笔者在长期新闻写作和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运用数字有不少学问。用得好,能使枯燥无…  相似文献   

2.
张立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8-108
新闻写作作为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其技巧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无疑一件"成功的秘诀"。尤其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对新闻的挑剔性也越来越大,当前的新闻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求知欲",还要充满文学性、趣味性才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这就要求现在新闻要在说清楚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文学修辞手法使新闻报道像故事小说一样形象又生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8.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闻正文由导语、正文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写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条好的导语可以像磁铁一样将读者的目光立即吸引过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条新闻的要点并作出决定:是否需要阅读这条新闻的全部文字。而国内的导语写作大多已模式化,难见有新意的导语,读来常常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0.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字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赏心悦目,有一种人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怎样才能激起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像磁铁一样把读者吸引到报道所描述的新闻事实中去呢?大量新闻佳作的成功经验表明,办法之一就是将文字新闻视觉化.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体的分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新闻报纸面对的是广大的读者,一般地说,读者看报只是浏览而已,而不像看小说那样舍得花很多的时间。读者希望的是用极短的时间,阅读更多的文章。这就要求新闻文章应该极其明确地把内容“投”入读者的眼中,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向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我们不仅需要像传统新闻从业人员那样,告诉读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更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件?它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在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相对于新闻事实而言,后两者——也就是媒体向读者提供的对于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更是媒体间新闻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以经济和人文多重专业视角审视经济新闻事件,以便向读者提供更趋科学、理性的价值判断,也便成了新的市场形势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一、以专业视角客观描述新闻事实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新闻事件,耍想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仅仅看表象或者完全遵循采访对象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剥开重重迷雾现出事件本质。  相似文献   

14.
写好社会经济新闻浅议滕雪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永远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自然其报道中心和重点也离不开经济新闻这个主旋律。但是,看经济新闻,不如看社会新闻,这是现在一些读者的心理。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  相似文献   

15.
乔晗 《大观周刊》2012,(12):19-19
对于读者来说,是否看一则新闻甚至更深入的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题目,因为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是从标题“开始看的。所以标题的意义重大,好的题目,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能够在其上多花点时问,还能增加新闻的感染力。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对报纸新闻标题制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闻记者,就像淘金者一样,时时刻刻在生活的土壤中辛勤劳作,为的是能淘出那些闪光的金砂。不过仅有勤劳是不够的,新闻作者还必须有足够的新闻敏感,下面是笔者对如何提高新闻敏感的几点体会。1、提高政治素质2005年山东省宁阳县召开全县经济工作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  相似文献   

17.
就像和煦的春风能够吹开无数鲜花一样,具有亲切感的新闻稿件容易拨动读者的心灵,打开受众的心扉。  相似文献   

18.
拍摄新闻图片,应像做文字报道一样,要有换位思考能力,从读者的角度对主题进行思考,提炼挖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使新闻图片的主题更鲜活。  相似文献   

19.
新闻要体现"新"字,这并不单纯是指时间上的新,更多意义上是指"新鲜"的意思。时事新闻,具有同源性、普遍性,怎么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报刊呢?笔者认为,时事新闻也能和地方新闻一样打造出精品新闻,成为读者每日必须阅览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20.
徐海燕 《青年记者》2012,(27):68-69
提示指给予相应的提醒、明示和解释。所谓新闻提示,即在新闻报道正文之前用简洁的文字对新闻内容进行揭示和解释,是指导读者阅读的重要指南。读者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多的信息,但当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时,读者则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