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西方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主位性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其次强调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论是早期力批中国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还是晚期批判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之否定,严复始终坚持重塑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中西文化之上的新文化体系这一宗旨,这反映出其文化思想"变中不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使得现代诗歌汲取了广泛的营养。在世界文学的精神影响下,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的推崇,尤以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显著。对东西方意象诗歌的对比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文艺的鉴赏力以及文学的批评能力,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论中存在的对真实性、写实手法的推崇以及社会关怀的精神与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的特质之间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以此作为内在文化根基与认同基础,研究西方现实主义对我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及其在接受过程中的变异,探寻创造性的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有助于发现中国新文学发展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某些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但世易时移,道家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因其内在生命、价值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为国人所关注与推崇,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当今,我们学校教育在创新德育模式,建设现代德育,科学、和谐管理班级,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汲取西方成功的德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科学家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科学家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相当影响.一般而言,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对于西方文化均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科学和民主,因而推崇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尤其是其科学性的特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一般反对以等级秩序为特征的价值观,尤其强调儒家文化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他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挖掘和褒扬.民国时期科学家中少数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偏爱,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张广奇  卫静 《海外英语》2013,(21):237-238
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发展使得双方的饮食文化走向相异。西方人重私利、讲平等的社会观念使得Dutch treat ment餐饮文化普遍流行,而中国人讲究人情、面子的习惯对AA制餐饮文化难以达到众人推崇。该文将依据有关事实来浅析Dutch treatment与AA制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和缘由。  相似文献   

8.
王锦 《考试周刊》2008,(23):187-188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许多个方面,其中主要体现在人文上.中国民族的性格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多年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被定为中国的国学,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正是中庸之道.此外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自给自足,这也就造就了中国人含蓄的性格特点.相比之下,西方人显得张扬和外扩了.西方早期各种神话传说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人性化,凸显个人性格,彰显个人才华.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致力于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与引进,在西方文化中,他不仅关注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翻译与评介古希腊的文学,而且推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近代科学理性精神,以此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石,构筑了自己的"人的文学"的思想大厦."五四"时期的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理论,对整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设计观念和设计作品涌入我们的视野,许多人被“西风“吹昏了头脑,失去了民族自信,一味推崇西方现代设计流派,漠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本土文化资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当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遇合与文化选择──论宗白华与中外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大师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映现着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独特印记。他在中西文化的两相参悟中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在中西文化的深刻遇合中获得了哲理与诗情的双重启悟,进而以多个领域的学术成就成为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附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一生既不断地以中学比附西学,又对此作法多次提出批评,这既可视为近代学人在中西文化发展,融会中的一种宣传策略,又证明了人类文化的精神相通性,但是,它往往不能传达西学的精神实质,模糊了中西学在诸多方面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的中西方诗学理论差异是: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是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存在错位现象,东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现代诗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风眠的彩墨艺术与文化联系紧密,这些联系体现在东西方文化对他风格的影响上。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与西画的融合,叔本华等德国哲学家对他绘画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中国的民间艺术给了他丰富的营养,自然文化也给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