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新文学中,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那些时常反思国人传统文化奴隶、创作中以人文关怀为终极关怀的作家有意无意地带着阿Q情结,独具个性地突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念,塑造了当代小知识分子阿Q、小市民阿Q、农民阿Q形象,展示着阿Q原型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阿Q读高中     
阿Q其人阿Q是什么人,全名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大家都这么叫他,于是也跟着叫了,听说"阿Q"这外号是取自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4.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今年元旦前后,电视屏幕上那位穿着破衣衫、戴着旧毡帽、拖着长辫子的"阿Q"又和观众见面了.千万观众除了对阿Q付之一笑之外,恐怕多数人无暇思考关于阿Q形象典型性的争论问题.笔者不妨在这哆嗦几句.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一-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但对小说中的阿Q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6.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7.
阿Q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原型",有着众多的文学后裔,仅就1990年代后小说而言,就出现了刘跃进、许三观、福贵、陈奂生、张大民、<阿Q后传>中的"阿Q"等人物形象,这些变异的后裔或多或少遗传了他们的先祖阿Q的精神基因,表现了大致相似的"阿Q相"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由于作家写作宗旨、价值立场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家对人物的主体情感态度差异甚殊.  相似文献   

8.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9.
曹聚仁 《教学随笔》2008,(Z1):42-45
关于阿Q的家世,《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语焉不详。他只在序文上说:"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阿Q兄之为人,我们的确很熟悉;看见了赵太爷的客厅,更可以了解阿Q兄的生活。我们熟知阿Q兄的性格,再推测他的老太爷是怎样怎样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阿Q精神隐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对阿Q进行着价值的重估,表明了价值意向的迁移。阿Q形象集中体现了鲁迅艺术世界对"反常"精神现象的关切,阿Q与狂人、未庄的关系隐含着精神矛盾与痛苦。"精神胜利法"作为生存困境中精神超越,具有思想文化及个体生存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阿Q"的读音,目前常见的工具书中一直将其标注为"AQiū"和"Akiū"两种读法.从语音规范化的角度看,"阿Q"作为一个表义单一的专有人物名称,让表示同一意义的两种不同的读音并存于一身,这跟专有名词语音规范化的惯常原则要求是不相称的.从"阿Q"这个人物名称产生的时代背景、构词理据及"Q"字母的读音走势、普通话语音规范的基本准则等角度看,"阿Q"的规范读音应选择"Akiū"音为宜.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众说纷纭:阿Q革命的研究小史阿Q的革命问题一直备受鲁迅研究者的关注。原因很多,首先是时代原因,李泽厚和舒衡哲就认为,现代中国的基本模式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无论"启蒙"还是"救亡",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与历史进程中,都无可避免地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其次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无产阶级革命,强调工农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因为阿Q是个农民,所以阿Q的革命问题也格外值得关注。早在1926年郑振铎就指出:"像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来,终于受到那样大团圆的结局,似乎连作  相似文献   

13.
一阿Q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里这样写道:"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评论家们据此给阿Q划定了成分——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7.
“狗”成语     
有一天,狗国的国王阿Q发现凡是带"狗"字的成语都是些贬义的词语,比如说: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尾续貂……阿Q感觉很不舒服。上早朝的时候,国王阿Q对狗大臣们说:"咱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白天陪他们打猎、玩  相似文献   

18.
陈义兴 《文教资料》2012,(13):10-12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9.
阿Q精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身为奴隶,却梦想成为奴役一切人的"人上人".这是阿Q性格里最根本的、核心的东西,他的一切思想行为,包括精神胜利法,都与此有密切关系.阿Q的基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主义等级制度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但也要凌虐别人、吃别人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也是国民性的根本问题.只要封建等级制度的"鬼魂"还存在,阿Q就会存在.  相似文献   

20.
无疑,<阿Q正传>是一部旷世之作,它是永远说不尽的.苏教版一直慧眼独具,无论是必修还是读本,始终是全文入选.初版选人必修五,与<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一觉醒来成甲虫的格里高尔><高松年与方鸿渐>一起组成"世相百态"专题,而<阿Q正传>尤以"说不尽的阿Q"为名自成板块.虽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被挤到了读本中,但还是以"说不尽的阿Q"为名自成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