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硬分币容易丢失,放在皮夹里滑来滑去也麻烦。我锯了一节毛竹筒,专门用来“抛角子”。没几天,我发现竹筒里的硬分币少了好多枚。七岁孩子不经父母同意就“偷”钱,这还了得?于是,我把小英喊到身边: “你今天做了什么坏事?”“没有!”“还说没有,竹筒里的钱谁拿的?”“爸爸!”  相似文献   

2.
装沙     
《阅读与鉴赏》2002,(1):48-48
一位高僧带着两个小沙弥来到海边沙滩。高僧拿出一个竹筒言道:“来,你们谁把这个竹筒装满?”一个小沙弥很快找到了一些石子儿把竹筒装得满满的。高僧道:“还能装。”于是那个小沙弥抓了把沙子,顺着竹筒内的石缝又把竹筒填满。高僧又道:“还能装。”小沙弥又回到海边捧了些水,装入竹筒内。这回竹筒内装满了石子、沙子和水。高僧问:“你们还能往里装吗?”两个小沙弥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3.
也许因为我曾经是农村孩子,最初就是在村小上学,对村寨里的小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每当我在边疆旅行或在村寨里转悠时,我总喜欢到小学校看看。村寨里的小学校非常显眼,很好找。在大青树、芭蕉和凤尾竹的鲜绿中,一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招引着你,你走过去,一片嘤嘤嗡嗡的读书声会告诉你,这就是小学校了。十六七年前,我所见过的边疆小学,大多是草屋顶竹笆房,就是非常有名的瑞丽民族小学都是如此。教室四面通风,课桌就是一些长条木板,而凳子,不是一截截树墩,就是一根根粗粗的被孩子们的小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竹筒。是孩子…  相似文献   

4.
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这给学生掌握分子的概念带来很大的困难。下面的一个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体验”分子的存在,从而能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的概念。一、实验介绍: 1、仪器、药品一只一端有横壁的小竹筒、集气瓶一只,启普发生器、锌粒、稀硫酸等。 2、实验步骤: ①证明氢气与空气的混和物点燃爆鸣,不含有氢气的集气瓶里的空气点燃不爆鸣。②把一内口径较竹筒大的集气瓶罩在竹筒上(竹筒的口朝下),向竹筒内通氢气,3-5分钟后,移去竹筒,点燃集气瓶里的气体,即发出尖锐  相似文献   

5.
在校园讲座活动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如图1所示的校园讲座系统四元模型中,“教师”“学生”“校园讲座”(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信息技术”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因而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说校园讲座是火把,那么信息技术就是跳跃的火焰。火把因火焰而有了光彩,火焰因火把而有了支撑。从而照亮前进的方向,照亮师生的沟通之路。  相似文献   

6.
把蛇放在竹筒里也不会变直。(日本)比哈本性难改。  相似文献   

7.
“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的地方叫“年”或“年下”。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它便跑出来吃人。有一次,“年”到了一户人家,看见这家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围在火堆旁取暖,木柴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年”吓得逃跑了。人们知道  相似文献   

8.
一、概念解析 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职业”(vocation)或者作为一种“专业”(profession),也可以作为一种“志业”(calling)。一字之别,相差千里。不管教学是作为一种“职业”、“专业”或者“志业”,都是由人来承担的,而这三种对教学的不同界定,恰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9.
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职业”(vocation)或者作为一种“专业”(profession),也可以作为一种“志业”(calling)。一字之别,相差千里。不管教学是作为一种“职业”、“专业”或者“志业”,都是由人来承担的,而这三种对教学的不同界定,恰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②选录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诗中的“方宅”怎么理解,课下没作注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两句对举,“草屋八九间”,即茅草小屋八九间,而“方宅十余亩”,就令人费解了。是方方的宅院十几亩吗?十几亩一个宅院,无乃太大乎?即便说古代地广人稀,宅院基地可以并得大一点;即便说古代的亩...  相似文献   

11.
青水园     
小时候,老家南边有三间草屋,草屋里住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孤身一人,平时种地,农闲时卖点日常生活用品。老人驼背,因而我叫他驼背老伯。驼背老伯的屋前是一个大园子,我叫它“青水园”。  相似文献   

12.
烤番薯     
星期天,我和老哥、郭晔健、杜磊一起去破房子里烤番薯。我们各自从家里拿来了红红的番薯,相约来到了破房子里。我们首先分工,老哥负责搭灶和烧火,杜磊找稻草,我和郭晔健一块儿去找火柴。我们找到了很多火柴和稻草。不一会儿,灶里就跳着熊熊的火焰,红色的火光映得我们眉开眼笑,我们高兴地往火堆里扔番薯。“扑通”、“扑通”,番薯在火堆里安了家。我们不断地往火堆里加柴,火越烧越旺,番薯慢慢地由红变黑了,上面还爬着一条条“火虫”,爬得我们直咽口水。啊,番薯终于熟了,我们急忙拿小棒把它拨到一边。等到番薯不烫了,我们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英美国家的“汤”(soup)不能“喝”(drink)?吃饭时喝汤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说“喝汤”,这是汉语中最常见、最规范的习语。可你知道吗,在英语里,“汤”绝对不能“喝”,就是说,drink(喝)不能和soup(汤)搭配,不能说drink soup(喝汤)。英语习惯说“吃汤”(eat soup)。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5月5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入了泪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英美国家的“汤”(soup)不能“喝”(drink)? 吃饭时喝汤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说“喝汤”,这是汉语中最常见、最规范的表达。可你知道吗?在英语里,“汤”绝对不能“喝”,就是说,drink(喝)不能和soup(汤)搭配,不能说drink soup(喝汤)。英语习惯说“吃汤”(eat soup)。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我们的主人公小野马丁丁,正在小河里与鱼儿们嬉戏。突然,一声沉闷的枪响打破了这美好的景象。小丁丁住在一片一望无垠的森林里,这儿经常会听到砰砰的枪声。每到这时,小丁丁都会飞快地向家里跑去,今天也不例外。跑着跑着,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小丁丁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但小丁丁没有往下想,只是加快了奔跑的速度。不一会,小丁丁跑回了自己的家——小草屋。草屋里没有一点被破坏的痕迹,这给它紧张的心带来了一丝安慰。它大声喊着:“妈妈,我回来了!”草屋里无人回答,小丁丁便轻轻地走到屋后…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当我亲耳聆听到杨福家院士这一“火把理论”时,内心再一次被震撼了。  相似文献   

18.
吃饭时喝汤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说“喝汤”。可你知道吗,在英语里,“汤”绝对不能“喝”,就是说,drink(喝)不能和soup(汤)搭配,不能说drink soup。英语习惯说“吃汤”(eat soup)。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书哲 《新高考》2014,(4):28-32
【导读】《蝇王》(LordoftheFlies)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1911-1993)探讨人性“恶”问题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未来的一场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向南方疏散。途中飞机被击落,孩子们来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决定在等待救援的同时在岛上建立一个文明理性的社会,并选举拉尔夫(Ralph)为首领,让杰克(Jack)负责打猎、照看火堆。  相似文献   

20.
无用的赞美     
《招生考试通讯》2008,(5):43-43
山鸡听说长颈鹿盖了一座高大挺拔的豪宅,森林里的动物纷纷去参观,个个都称赞:“这房子真气派!”山鸡见状,非常羡慕。连忙回家,将自己的草屋拆掉,费尽力气修了与长颈鹿同样的庭院高房,以为这样就会山鸡变凤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