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建构性、整合性、超越性等特点;同时,在研究对象、理论命题以及学科特殊性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3.
《易》为群经之祖,言简意赅,深奥难测。其实"易"就是蜥蜴的象形字,就是象形的龙字,《易经》就是《龙经》。八卦就是古人计数的二进位制方法。八卦的卦、爻辞,博大精深,去粗取精,于今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渊源较早地提出了阴阳观念,儒道两家从《易经》中分别吸收了自己的营养;儒家主要发挥其阳的方面,道家主要发挥其阴的方面。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阴阳不但有助于对阴阳及其关系的新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儒道两大文化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04-107
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研究认知语言的一个重要理论,《易经》各卦爻辞本身也是"观物取象"的典范。近年来,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用概念整合来分析《易经》卦爻辞的英译,两者的结合有利于诠释《易经》的丰富内涵,在认知过程的输入输出两个空间之间加深对《易经》卦爻辞及其英译的理解,也拓展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易传》的特点除"舍象立言""富于思辨""百虑致一""尚简"外,还有"以形判道"和"宗揆驱鬼"等。这些特点是决定《易经》成为经书,特别是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和道家"三玄之一"的主要原因。《易传》展现的是本体论宇宙观,是生生不息的主体性哲学。几千年来,它一直指导着国人居安思危,趋利避害,逢凶化吉,开物成务,建功立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人道、法制的原点在于"性善",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来自《易经》的德道。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发行的《童子问易》旨在强调经邦济世,但在阐述易经哲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也谈到了大易的"揆与宗关系"问题,提出了"德道同形"等问题。通过《童子问易》中有关"宗揆驱鬼"和"以形判道"的补证和分析以谢业界人士的雅言美意。  相似文献   

7.
凯泽林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感性哲学主张,得到一战后发生信仰困扰的普罗大众,以及迫切寻求解决战后文化危机方法的知识精英的肯定。他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思想却广泛受到俄罗斯(斯拉夫)、德国(日耳曼)、法国(罗曼)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这得益于凯泽林青年时代在欧洲内部进行的地理旅行和他对异质文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哲学志向的确立以及感性哲学观的初建与他的异文化漫游密不可分。本文以叶隽教授的侨易学理论为工具,对凯泽林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欧洲旅行路线作出梳理,从而对青年凯泽林的思想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链条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侨易路线"的概念来解释侨易主体的侨易过程的连续性,延伸了"侨易现象"的内涵;并进一步补充以"侨易线路"的子概念,针对侨易主体的理论化作出阐释。本文还从侨易主体的相异性角度提出了解读多重侨易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再提起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化——《易经》,似乎不合时宜似乎有些过时。但深究易经的哲理你不难发现,其真正意义全依赖于它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易经管理,是以《易经》作为指导思想,真正符合中国人的人性特征、真正适合中国人思想结构的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此文阐述了本人多年来学、用易经管理的心得与体会。文章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何谓易;第二章:易经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章:结语。 文章中阐述了易经的起源、易经的深刻哲理。并向大家说明了阴与阳的辨证关系,展现了对立与和谐统一的巧妙结合。由于易经成书较早,对中国历代各家(包括儒家)的理论思想影响极大。而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早已深深地沉积在每个华夏子孙的骨子里,所以外国人总也理解不了中国入变又不变、不变又变的阴阳交互性格。国外的任何成功管理摸式搬到中国,运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变形走样。由此易经管理认为,只有深刻地了解易经中的道理,才能真正的了解中国人以便更好的管理中国人。至于管理,文章中利用三个篇章概述了易经对管理的认知及对策。我认为真正的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只有扫除员工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塌实的工作,才能产生出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叶隽 《学科教育》2011,(2):3-14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到学科/领域层面,即作为一般意义的侨易学,它也可以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和研究对象,提出学科概念、核心内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就其传说来看,“穿天节”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神秘与浪漫的文化遗风;而其节日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则表达了古襄阳人民祈求新年平安如意,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穿天节”的发生地——万山,积淀了襄阳深厚的文化意蕴。襄阳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反映了先民们对人类生存的体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憧憬,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增无减。这也正是“穿天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软实力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文化是软实力的基础和核心。当前国内外局势表明,中国软实力需要一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然而美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学科力量,却游离于这一任务之外。美学的研究现状出现两极化倾向:或仍对美学本体论争论不休,或关注二三级学科和流行趣尚。美学应担负起重振国民文化精神的责任。以《周易》代表的崇尚阳刚奋健的美学精神和近代至当代的中国文艺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6.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跨文化研究旨在遵循通过"异域"、反观自身的学术路径,力反在一切文化中寻找相同结论的普遍主义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注重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强调以文为本,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探索,力图实现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他力避欧洲中心主义,试图以世界性眼光考量中国作家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颇具有警示意义。只有弄清顾彬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李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69+173-169,173
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及德国功能主义学说的"目的论",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的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严复的译论带有浓厚的中式思维特点,倾向于主观、感性;而"目的论"受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影响,则倾向于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9.
朱熹对《诗经》“淫诗”的解读是在继承、汲取前辈时贤说法的基础上,断以己意,而提出并大倡起来的。朱熹是想以“淫诗”解经的途径来实现遏“情欲”、修心性的理学目的。朱熹儒学大师的思想活力赋予了“淫诗’’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反倒促使了《诗经》文学性质的回归。而以理学看待《诗经》的眼光和思想所暗含的内在隐患,是朱熹对“淫诗”说劝戒功能强辨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更迭替换,但意境美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魅力令千年以来的国人屡屡赞叹,为之折服。意境美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内涵主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无穷"等,这种美学旨趣的形成与《周易》之取象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