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年轻一代"感恩"意识淡薄、"零感恩"现象以及整个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淡这一社会现状,就感恩提出背景、感恩理论与评价进行回顾,根据已有的感恩理论探讨形成人人知恩感恩,促进个体和谐心理状态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可从感恩、知恩、报恩、念恩四个层面进行,使受教育者感恩动情、知恩于心、报恩重行、念恩化性。通过思想引导、环境熏陶,受教育者形成感恩的心理、强烈的责任、担当的品质、和善的人格。创新感恩教育宜改"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正面教育"和"逆向教育"同时推进,把"强迫教育"和"断奶教育"等措施融入教学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党和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贫困生,让他们能接受同样的教育。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农村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曾令无数的中国人无比自豪和骄傲。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中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甚至以怨报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怎样理性地看待部分贫困大学生受资助而不感恩的现象?如何谋求较为科学、完善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是个急迫的现代性难题。若还归问题本身,"不知恩,不感恩"实质上是受助者、资助范式以及社会传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对受助者、资助范式及社会传导机制的重新考量,是分判受助高校贫困生"念恩"情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每个层面,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在当今感恩已是严重缺失的现状下,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形中便在学生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渐渐会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新疆高校,以感恩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疆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为缺失现象不容忽视.这与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加强对新疆高校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8.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浅谈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提倡和光大着的传统美德与民族文化,但在当今的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传统的美德与文化却明显地缺失着.这一缺失既有害于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内涵,又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分析与讨论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品质的养成问题,旨在引发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注和强化这方面的内容,让"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愫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陆晓云 《考试周刊》2013,(35):48-49
<正>一、关于感恩教育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是这样解释的:"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二感恩现状  相似文献   

12.
<正>情感体验式教学在感恩类课文的学习中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分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阶段。依据这四个阶段,初步构建了"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大致流程。1.知恩:揭题——明理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恩习惯的培养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对感恩行为习惯的认知,产生习惯培养的情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和行为,诠释着什么是"恩",怎样去"感恩"。教师必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受资助的大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不知恩、不感恩、弄虚作似、背信弃义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生命状态的释然。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知恩、感恩、报恩"的优秀品质,我校邀请中国时代感恩励志讲师团一行,为学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励志教育,使全体师生深受感动,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巩固了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7.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心里都会充满着感恩;幼儿更应从小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幼儿园,感恩社会。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缺少感恩意识,觉得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对此,我班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并把"感恩、知恩、报恩"融入一日生活中,让幼儿从中体验感恩,并在日常活动中实践感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还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芹 《山东教育》2020,(1):19-1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名言道出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开朗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严重缺乏。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要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一种心理情感,一种认识,一种智慧和处世哲学,更是一种道德规范。感恩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大学感恩意识,引导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感恩文化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高校要积极建设感恩活动文化,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感恩文化长效机制,努力推进感恩文化评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