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戏曲荟萃的大观园里,我市有名的延津二夹弦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注目。"不听二夹弦,感觉很遗憾;听听二夹弦,赛似活神仙"、"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从这些民间的顺口溜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二夹弦的艺术魅力。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也是深受新乡这一带老百姓欢迎的剧种,是群众评选的"新乡市十大民间文化"之一。本文试从二夹弦的发源、传承、艺术特色及今后的发展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二夹弦属于我国的地方戏曲,主要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及安徽的部分地区。河南和安徽地区的多叫"二夹弦",山东称为"两夹弦"。因为其浓厚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四弦是用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束马尾进行演奏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有剧种"延津二夹弦"要走出困境,应对市场的挑战,就必须开发与培养二夹弦戏曲艺术的演出市场,依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实现自我发展。文章论述了二夹弦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延津二夹弦作为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对延津二夹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等方面内容,探讨了延津二夹弦和旅游业联姻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以期为延津二夹弦戏曲艺术在文化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口迁移因素与民间艺术传承特点的角度,阐述二夹弦艺术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传播范围,揭示了二夹弦这一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现状,为二夹弦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元素——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了,有很多小剧种已经濒灭,延津二夹弦剧种正处于濒危的边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翻阅和整理资料,对延津二夹弦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剖析。  相似文献   

6.
流行于豫北延津的二夹弦是产生于清光绪年问并绵延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先后被河南省和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二夹弦经历了多次兴衰演变过程。在弘扬、保护和发展祖国魂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优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努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文以国家非遗戏曲亳州二夹弦引入校园为例,探讨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戏曲氛围,推进校园文化艺术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22,(1):84-88
《小扁担,三尺三》为电影《李双双》中的插曲,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影视歌曲之一,在该时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曲在歌词上描绘了人民公社时期女性群众加紧生产、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地方戏曲“二夹弦”与河南民歌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一首作品;论文以该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参照几部传统二夹弦剧目与部分河南民歌,分析该歌曲在音乐创作上如何将传统地方戏曲和地方民歌的音乐元素与专业作曲中的写作手法相融合,进而探究其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电影插曲音乐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侯银梅 《文教资料》2013,(13):58-59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面临逐渐消亡的处境,河南也不例外。本文以豫剧、越调、二夹弦为例,对河南戏曲传承现状、保护措施进行整理,并总结出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花鼓戏、二夹弦、坠子戏、嗨子戏、淮北大鼓、清音、民间舞蹈花鼓、泗州戏等,这些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播离不开其产生的人文与社会环境,因此秉持"非遗在民间"的文化传播观念,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乡村社会(村镇)与非遗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善当下乡村文化传播环境,如何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成员非遗文化传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促进皖北音乐非遗文化传播,加强区域音乐非遗文化人类学的探讨与研究,共筑这一地区文化共享体系,构筑富于创造性、进步性的乡村社会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对相关南戏剧本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南戏负心汉戏大致有这样一条变迁主线:对负心汉的严厉抨击到对负心汉的刻意美化,然后从政权需要、作家改编、观众要求三方面阐释了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国外音乐剧的火爆,使国内戏剧界一些人认为找到了一条振兴我国戏剧事业的新路。然而事与愿违,我国的原创音乐剧在红火一阵后也滑坡了。原因何在?音乐剧应该走与戏曲相结合的道路,重视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国外音乐剧的火爆,使国内戏剧界一些人认为找到了一条振兴我国戏剧事业的新路。然而事与愿违,我国的原创音乐剧在红火一阵后也滑坡了。原因何在?音乐剧应该走与戏曲相结合的道路,重视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元曲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其中仍在使用的山东聊城方言用词,分别解释二者的含义,并且举出 聊城方言的例子作为证明,为聊城方言的深入研究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是在总结了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新的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而来的新的艺术体裁。歌剧迅速兴起成为这一时期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17.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近 2 0年来 ,我国话剧表演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文章从艺术真实、对话机制、表演模式等方面对话剧改造与转换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台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诗统观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戏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是对诗教化的承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实施高台教化的美育功能之时又有其自身独具的优势,并显现其感人深、化人速的独到之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