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通常有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四种方式。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借鉴历史,重构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推导与应用过程:选择等周问题,通过顺应式将发生在古希腊的欺骗性土地分配事件,改编为"庄园主与佃户"的故事来引入;通过复制式采用赵爽的"面积割补法"来证明平方差公式,通过附加式介绍赵爽打柴之余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通过复制式采用丢番图的一个二元问题与"和差术"作为例题与解答之一,体现平方差公式的具体应用。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表明:数学史的多种融入方式的适当运用,有助于较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倡导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视角来审查问题,历史教学特别是其中的思想史教学亦是如此。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学生有时会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批判,而且他们高昂的批判热情与历史、哲学素养的缺乏往往是纠结一体、难解难分的。也就是说他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历史的真相,却非常"勇敢"地在批判甚至否定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并不了解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本来意义何所指的情况下就大胆地认为其泯灭人性、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沉睡的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还历史事件本身的面目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阐述如何通过探究来还原历史事件的本真,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讲授,以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来教育青年一代,培养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历史课"综合导向教学"指打通各学科严格的壁垒,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用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跳出历史来学习,用综合的视角探究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达到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效果,一要从课程定位来探讨内容的空间、时间和节奏问题;二要从课程功能来探讨学科的属性、话语和效用问题;三要从课程元素来探讨历史人物、事件和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一分为二"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评价中。这对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思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对"一分为二"理解、运用的简单化、教条化的倾向,给教学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试加以辨析,以期引起关注。一、坚持"求真"的原则无论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8.
<正>一、学习目标(1)了解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能判断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会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3)思维习惯的培养:在顺向思维受阻时,转而逆向思维.二、学习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概念的理解以及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掌握三、学习难点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过程1.学生活动过程学生活动1观察下列案例,根据案例回答问题:案例1在掷一枚正六面体骰子的试验中,记事件"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4点"、"出现5点"、"出现6点"分  相似文献   

9.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通常有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四种方式。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借鉴历史,重构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推导与应用过程:选择等周问题,通过顺应式将发生在古希腊的欺骗性土地分配事件,改编为“庄园主与佃户”的故事来引入;通过复制式采用赵爽的“面积割补法”来证明平方差公式,通过附加式介绍赵爽打柴之余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通过复制式采用丢番图的一个二元问题与“和差术”作为例题与解答之一,体现平方差公式的具体应用。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表明:数学史的多种融入方式的适当运用,有助于较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教材中,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常用方法是运用事件的运算性质及相应的概率公式,特别是加法公式、乘法公式来进行的。 对于计算机有关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后继课程中要涉及数据结构和图论等知识,在概率论的教学中,渗透一些树形图的知识,对学生掌握后继课程的内容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人是历史活动的核心,历史教学应该多多关注"人"的活动和影响.历史课堂应当实施生命化教育,从生命的角度来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历史教育重新转回到本真的教学状态.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阐述了历史教学实施生命化教育的策略、途径和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霞 《教师》2014,(28):80-80
正中学历史教学进行多角度教学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多角度地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风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收集整合历史资料,在评价描述历史事件、人物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55):144-145
历史包含了过去事件及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交叉性,在历史学科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对实施历史体验式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以"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为例,来探讨跨学科研究下的历史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14.
张新民 《甘肃教育》2014,(17):117-117
正漫画特别是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漫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漫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漫画要注意方法,教师要抓特点、抓重点,向学生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结果",使其形成观察、审视、思考、总结的习惯。例如,在讲授"美苏争霸"一课时,笔者展示了漫画《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5.
李存彪 《甘肃教育》2014,(22):117-117
正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系统地让学生形成并具备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课题,作为世界未来的创造者和改造者的青少年必须提高环保的潜在意识。下面结合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谈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中的历史公害事件。如在学到"空气的成分"知识时,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课前让学生事先通过网络等进行资料搜集,各小组在课堂上交流,再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影视短片,这样如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雾霾、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环保意识在血的教训中自  相似文献   

16.
历史课程内容强调其客观反映历史人物、事件,历史文化及其他事物。因此,历史课程的某些内容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历史的分析、认识与理解却绝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历史事件会因人、因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历史并重新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历史,即要突破已有的"定势",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曾岩 《华章》2012,(11)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实,史实主要由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元素组成,其中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把历史事件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找出激化了历史事件却又隐藏在其后的矛盾,来帮助我们认识和学习历史.本文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为例,分析矛盾在单课教学及单元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职语文教学一味突出"工具性",强调与专业的对接和服务,而忽视本质上的"人文性"。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历史意识淡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渗透,悄无声息地把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夯实底蕴、体现趣味、提高质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我常想:如何根据初中生心理认知特点,解决历史学科教学的困境——历史知识的距离感、历史知识的结论性、历史教科书的简约化?近来尝试"小切口"式教学策略,以期解决上述困惑。"所谓‘小切口’,即像医学上外科手术的‘微创法’,以小的突破口,通过历史的细节来展现宏观事件。"~[1]意即:以"小切口"为突破,贯穿全文,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围绕"小切口"展现一系列历史细节,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探究历史,反观大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正>在"空间与图形"模块的知识中,最常见的是"测量与计算"的内容。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公式教学"或"计算教学"。现实的这类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公式记忆与反复练习之上,相反,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推理与概括的方法与习惯,形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少顾及。一、问题与困惑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段。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