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唐人小说中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与六朝的仙境观念相比,唐代的仙境更多地具有了人间的气息。许多成仙故事往往发生在繁华之都扬州,扬州成为神仙居住的地方,成为另一意义上的"仙境"。人间"仙境"扬州意象表现了唐人求长生和求富贵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2.
唐代传奇小说《裴航》是一个遇仙人、得仙偶、成神仙的神仙小说而非爱情小说,故事的终极指向不在爱情而在神仙,不具有所谓反对封建门阀婚姻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意义。主题是告诉人们,与仙人联姻也是成仙的捷径,做了神仙就会享有超人间的富贵。其思想价值,一是反映了唐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晚唐时期的失落;二是反映了唐代神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三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杂多有序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唐代精怪小说为文章的主要研讨对象,认为男性精怪具有唐代文士的诗性特征,同时对女性精怪所显示出来的多层面美学特性作了初步的探讨,最后认为唐代精怪小说也反映出了唐人对于现实政治的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唐代精怪小说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精怪小说作为章的主要研讨对象,认为男性精怪具有唐代士的诗性特征,同时对女性精怪所显示出来的多层面美学特性作了初步的探讨,最后认为唐代精怪小说也反映出了唐人对于现实政治的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壶天传说的空间幻想直接启发了唐人小说对奇异空间的叙事言说。但唐人小说中的壶天叙事空间更多的表现出文人"作意好奇"的游戏精神。《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这类的梦幻故事中,枕中、蚁穴的神奇叙事空间成为沟通现实与梦境的桥梁和纽带。神仙观念的世俗化和洞窟传说的结合,则产生了神仙窟之类高度世俗化的叙事空间,而神仙窟中的仙、妓的隐喻,使六朝以来朴素的凡间男子因误入仙境而与仙女缔结良缘的爱情故事,转变为文人邪斜之游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反映了唐人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唐代婚恋观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情可以被张扬到极致,但它终究要回归礼,即情之张扬与礼之束缚相和谐。  相似文献   

7.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一方面,多有作品对其讴歌。在唐代小说作品中也不乏对"义"这种思想和行为进行表彰和肯定。本文通过对唐人小说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伦理角度将唐人小说中体现的"义"分为爱情之义、友情之义和萍水之义。本文试分析这三种"义"在唐人小说中的不同体现和其各自具有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论唐人小说中的科名前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小说中的宿命主题,体现了唐人无所不在的命运前定思想。唐代社会,随着科举制的出现,门阀制度被打破,科举一时大兴,伴随着社会风尚、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唐代士人的情绪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唐人小说中所反映的科名前定思想,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功名富贵、个人命运的关注;对宠辱得失、荣枯沉浮的迷惘;对坎坷人生的不平、痛惜;是感伤、无奈、得意、困惑、愤慨、自慰情绪的发泄。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这是一篇唐人传奇小说.鲁迅说,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就是说,中国古代小说演变至唐,已具备现代观念的小说的特点和规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据此,讲授本文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传奇的文学知识;同时,重点应放在运用学过的小说理论知识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本文情节离奇曲折,写的是龙宫水府,人、神交往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反抗封建婚姻制  相似文献   

10.
试析敦煌讲唱文学作品的小说特征及其与唐传奇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具体考察敦煌讲唱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指出唐代曾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故事赋、话本、变文等通俗类故事作品,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富于想象和夸张,表现手法多样,口语化色彩鲜明,它们同唐传奇一道构成了唐人小说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1.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卷455阙题残篇碑铭之碑主,今人或以为是隋人,或以为姓张。本文经多方考证,确认其为唐人安兴贵,其卒在唐贞观十五年以后。  相似文献   

12.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3.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5.
饼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唐诗》中,写面食"饼"的诗有28首,它们反映了唐代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唐代士风和诗风的转变。探讨其中的饮食文化,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探讨其创作与士风、诗风的联系,补充了前人关于创作受时代影响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8.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四库全书总目》、《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小说类唐代书籍的异同,进而分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类唐代书籍的可信度,发现这些书籍总体可信度都比较高,并非杜撰、虚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