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正>一、小学低段和高段的衔接教学小学低段学生刚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学校正规教育,身体形态和心理上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上应尽量接近幼儿教学模式。(一)小学低段尽可能采用兴趣化和游戏化的游戏教学方式低段学生在幼儿园接受过的幼儿体育多  相似文献   

2.
<正>一、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体会"向后——转"的动作要领,让学生在运动中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并接受熏陶,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二、游戏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路纵队,每队队员前后距离为一臂。如下图所示,当教师  相似文献   

3.
<正>游戏,是儿童最为迷恋的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兴趣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也是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中,游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低段的体育教学中,游戏占到了全部教材的30%,而作为低年级主要教学内容的走跑教材,更是大量地采用游戏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笔者发现,在低段的走跑游戏教学中,若注意游戏教学的情境化、趣味化、创新化和规范化,会让游戏教学更有  相似文献   

4.
足球来源于游戏,因此通过足球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足球技术的动作要领,还能了解各种足球技巧.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足球技术要领和新课改要求来构建足球课堂,保证小学低段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的趣味和高效.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低段体育课堂足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予以分析,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低段学生对足球课堂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徐继锋 《体育教学》2014,(12):52-52
设计思路: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各种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结合低段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动物运动并能做出简单动作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和应用动作技能三方面整合。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中玩,玩中学"全过程,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从兴趣中找到乐趣、从乐趣中找到学习的窍门,进而喜欢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体验学习模仿动物爬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杨城 《新体育》2023,(16):79-81
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设计,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投掷兴趣,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利用儿童喜爱竞争的心理,将投掷融入到竞赛和游戏中去,逐步改善教学效果。此外,教具上废旧材料再利用,间接养成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授课力求新颖、活泼、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特点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介绍了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投掷轻物技巧。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实践经验,提高技巧水平;同时,通过直观的图像、语言、动作等方式对动作要领进行具体化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健与美》2022,(9):137-139
快乐体育是小学低段体育课程倡导的重要准则,也是学生积淀身体素养的重要载体,快乐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顽强乐观的心理状态,让体育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构建体育快乐课堂能够使低段小学生轻松学习体育知识并积极锻炼身体,释放出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文章就如何为低段小学生构建体育快乐课堂展开探讨,希望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根据低段儿童心理特点,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教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梯度的难点环节教学,使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递进式地突破重难点。比如通过“叫号追逐跑”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初次体验弯道跑时的重心变化,再通过“4人1组合作绕圈跑”的游戏让学生在变换跑中来进一步感受弯道跑时的重心变化,体会外侧收摆臂的重要性。整堂课的课堂氖围都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都快乐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课中通过“合作”“自主选择”等环节,设计了几个教育点,以落实课时目标的多元化,体现了体育教学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发展学生跑的动作能力是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教材。小学一、二年级的自然快速跑,其特点是奔跑距离短,既要反应快,且逐渐发展速度,又要学会保持跑的正确姿势。跑这个教材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因此,在设计、执教《跑与游戏》一课的过程中,笔者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这个教材,让学生充分表达需求,把他们感兴趣或困难地方提出来,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基础。接着,笔者根据二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活泼、好  相似文献   

10.
杨媛 《体育教学》2011,(10):18-18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均能掌握游戏的要领,我出示了一幅龟免赛跑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氛围,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也作了“龟免赛跑”的道具,这个游戏开展得非常成功。当游戏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做完这个游戏有什么感想?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通过试教李涛老师的水平二(三年级)《小足球——脚内侧射门》教案,对于教材游戏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进行小学低段小足球教学时,要注重选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身体练习,使学生在有趣快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体育游戏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娱乐气息和鲜明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的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慢慢降低,课堂练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1]。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视角下小学体育游戏的创新与实施出发,归纳创新后体育游戏的要素及设置策略,构建了基本部分体育游戏组成的大体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在课堂中实施了创新后的体育游戏,通过创新后的体育游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练,提高教学效率,提升练习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点燃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刘勇 《体育教学》2012,(6):66-67
设计思路:本课结合一年级的学生爱交往、喜欢游戏活动的特点,整堂课以游戏为载体,步步递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成四列横队集合。在"导入与准备"阶段,先以"小手变变变"的游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通过"欢乐巴巴掌"让学生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起学  相似文献   

14.
1.跳跳鼠游戏学生蹲撑跳,要求双手成支撑状,不能离开地面,看哪个同学双脚腾空时间长,让学生体验脚的蹬地过程。2.推推球游戏(3人一组)一个学生当球,坐在垫子上,双手抱腿低头团身成球状。前后两个同伴轻推中间同学,3人互换,让学生体验滚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低段的学生运动基础差、注意力极易分散且贪玩,但模仿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能保持较高的兴趣,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容易转移、形象思维占优势、有较强的依赖性、喜欢集体活动,不分男女界限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常选择游戏教学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游戏都受学生的喜爱,有时在做某种体育游戏时经常会听到学生喊"老师,我都没有玩过"的叫声.所谓"我没有玩过"不是指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参与游戏,或者他从来没有玩过这个游戏,而是他参与了游戏,但是在游戏过程中他只担任了"配角",也就是说在游戏过程中,玩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在为"游戏主角"和整个游戏做贡献,没有他们,游戏就根本无法继续.比如:"贴膏药"游戏当中围成圈等着被贴的小朋友,"丢手绢"游戏中蹲在地上等着别人将手绢扔到他后面的小朋友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游戏占很大的比例。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步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修改与变通游戏方法及规则,从而逐步学会创编游戏,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操作如下:一、引导学生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激发自主参与游戏体育游戏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游戏名称、游戏方法、游戏规则。游戏方法是核心,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名称则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时,对游戏方法的理解是游戏成功进行的关键,而…  相似文献   

17.
游戏:”我是救生员” 目的: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遇溺水者后利用就近简易工具进行施救的方法,了解施救时的几个注意要点,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篮球教学中将篮球运球与经典传统体育游戏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体能,发展篮球技术水平,更能让学生深切感受经典传统体育游戏的魅力,让传统游戏发挥新的价值。一、运球拔河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控球能力,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游戏方法:2名学生左手握S形俯卧撑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大班额体育游戏的创编,主要是想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润体细无声”的效果,学生为什么会喜欢游戏?因为游戏源于生活,而生活让学生积累了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往日的生活经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同时还发现,做一些仿生游戏时,学生的练习热情会更加高涨,以下是笔者常用的五则仿生游戏,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一、“搭桥过河”游戏目标:发展学生跳跃能力、上肢力量。游戏方法:学生2人一组前后站立,每组两个轮胎,游戏开始,学生A跳进第一个轮胎,学生B用最快的方式将第二个轮胎放到第一个轮胎前面,A再跳入第二个轮胎,依次进行,到达终点后A、B两人角色互换,看哪个组最先回到起点(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