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的自改意识早就萌发了。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同学说的写  相似文献   

2.
下岗吧,板演     
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解一道练习题时,让大多数学生在草稿本或书本上练习,而请一位甚至几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练习,这就是板演。许多年来,板演以其独特的身姿活跃在课堂上,展现了它灵动的一面,但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呼吁:让板演退出课堂!为什么呢?首先,板演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板演是写在黑板上的,其余学生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抬头看看黑板上同学的解题,特别是一名较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他会在课堂中扮演一个并不怎么好的角色,他让其余同学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抑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其次,板演不利…  相似文献   

3.
中学阶段是学生主体性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主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能一下子从对长辈的依赖中走出来。在学校中,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的提高寄托在教师的身上。为此,我们中学教育面临这样一个课题:如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发掘学生的主体性潜能,使学习在学生的自我评审、体会、选择的过程中完成。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教育的目标价值是使学生学会寻找教育,只有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掘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自觉寻找并主动参与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总免不了要对一些违规乱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呢?笔者认为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三忌”。一、忌恶言相向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常做出一些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如给同学起绰号,揪同学的头发,用笔尖从背后捅同学,往同学身上泼洒污物,无缘无故打同学,等等。他们做出这种或那种不良行为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只是觉得好玩。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应多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循循善诱,婉言相劝,春风化雨。有人说:“善良的语言是花,可以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又有人说…  相似文献   

5.
吴金昌 《班主任》2013,(7):52-53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凭着感情的好恶,简单地给学生贴上“优等生”“后进生”“自暴自弃学生”等标签。一个个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在我们的眼里成了品质不同的水果,我们往往把光鲜靓丽的好水果摆在最上层供人“观赏、品尝”,次一些的摆在下面,至于烂水果,则厌恶地扔到一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尚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不假思索地模仿着老师的行为,给自己,也给同学贴起了标签。于是,班级出现了分化现象,贴着不同标签的孩子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沟壑。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被孤立,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的自改意识早就萌发了.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同学说的写的与自己的进行对照比较,特别是当老师引导大家评议某一个同学的说话或造句通顺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或无意地以这种评议为"镜子"对照自己了.  相似文献   

7.
建立公平、和谐的教育,是我们一项重大任务,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紧迫性。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隐性的不公平教育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国家为了让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明文禁止学校把学生分快慢班、重点班。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学校想出了许多良策。(1)通过以入学测试、摸底考试为名,把学生分成“奥英班”、“奥数班”、“物理竞赛班”等等,这些班有最好的硬件设施,由学校的优秀教师任教,并得到老师的悉心辅导,学校美其名曰“素质教育”。而被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则成了被遗忘的人。(2)同一班学生,本应享受同等教育,但在老师心目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按成绩把学生分成三五九等。一个曾长期教初三的老师悄悄对我说:“你知道吗?班上座位的安排内有玄机:成绩好的同学被安排坐在前面,成绩不好的坐后面。老师上课时,重点就是给前面的同学上课,至于后几排的学生,只要他不讲话,不影响上课,就是睡觉也没所谓。”呜呼﹗为了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在老师眼中成绩低下的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难道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差生吗?这难道不是有违公平教育原则吗?听说,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学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随着社会的转型,竞争的激烈,以及受社会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许多...  相似文献   

8.
如何教育好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期望和积极对待可以增强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然而,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接纳和支持往往要经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顽皮、不遵守纪律.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教师与同学的白眼当中,长期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冷落,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信任.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变成我们脑海中的所谓后进生.我们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这一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进行特别的照顾与帮助,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起来.所以,加强对后进生的研究,探索后进生学习心理的优化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心理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里,笔者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谈一谈如何优化后进生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0.
斑斓多彩的教育天地有着科学与艺术奇妙结合的学问,越往里钻越能体验其无穷变幻的魅力,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创造,就会收获无穷。“谎话”的力量做人要诚实,但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说谎话也会有积极的作用呢!例如,新接一个班却发现班里缺乏主动自觉学习的空气,如果老师仅靠讲大道理肯定收效甚微,而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虚拟出几个榜样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今天向学生讲有个同学向老师汇报了自己主动找难题做,明天又讲又有几个同学建立了自己的自觉学习本,你看着吧,不出几天,班里就会真的有学生这么去做,这就是“谎话”的力量!人人是小…  相似文献   

11.
过失行为,是个法律用语,广义地讲过失行为是指过错,小学生的种种行为应属广义讲的过失。即他们没有遵守或破坏了他们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主要指校纪校规。用过失一词来表达小学生的各种过错,休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和感情,即不管学生行为的性质、危害如何,只要不触犯刑律,都在教育之列。我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将过失行为简单划分: 1.学生活动中表现的过失行为:上课“走神儿”;上课时做小动作;上课时干扰别人;不认真写或不写作业;厌学;考试作弊。 2.与同学关系:打骂同学;与同学斤斤计较;对同学“恶作剧”;过分干涉同学;早恋;打群架。  相似文献   

12.
李芊 《下一代》2012,(Z1):68-69
本刊在这里刊发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建国路小学六年级李芊同学的这篇文章,是我们在组编"延安精神进校园暨中华青少年传承延安精神活动年"活动的第一篇学生文章。我们希望广大中小学学生都应当像李芊同学这样主动自觉地阅读有关记述弘扬延安精神方面的书籍,并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已逐渐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运用教育的艺术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像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学期中考以后,班级刮起一股怪风——“有偿服务”。即个别同学以给同学讲题为名收取金钱,少则十元多则几十元。我对此既震惊又…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农村高中生学生上学读书漫无目的,应付老师和家长,浪费大好的时光,大多数同学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木桶理论”是指木桶水容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理论对木桶的容量大小来说是正确的。但这个物理上的容量理论用在教育上,去评价学生,培养人才就是不正确的。现在我们仍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用这个理论去要求学生,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甚至当作衡量人才的尺度,把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自觉不自觉地问自己:“这事我能行吗?”如有的同学跑百米达不了标,就说:“我不适合短跑。”有的同学字写得潦草,就说自己是个不适合写字的人。如果学习没搞好,考试失败了,又说自己是个头脑笨的人。这样的心理暗示是很危险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走不近"生活","生活"走不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把生活和课堂真正联为一体,而是有着明显的课堂授受痕迹。具体表现在:1.形式拘谨。我们教师通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课堂上。肖川老师对教育情境曾作过深入的思考,他把"教育环境"和"教育情境"摆在一起,鲜明地突显了教育情境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奇怪的现象,而我们习以为常之后,就见怪不怪了:“我都讲了100遍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当学生做错了题目,我们会很恼火。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而我们往往选择了带给学生畏惧和无能感的责怪与批评。“你难道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吗?”两位同学发生冲突,其中一位打伤了另外一位同学,我们又会这样明知故问。我们是想让学生理解错误,而  相似文献   

19.
微语     
正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几近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是推手。我们作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好成绩,上一个名牌大学以光宗耀祖;我们作为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规训学生苦读;我们作为学校管理人员,更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评定教师的业绩,甚至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案自述小昆,七年级学生,身体健康,性格内向。升入初中后,自觉压力较大,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提问时会紧张,特别紧张时会摇头。与同学交往时,也会出现紧张、心跳加速、头脑发昏等现象,因此会刻意回避与他人接触。一段时间后,同学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更让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自觉痛苦,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