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针对校情、学情。依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的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三大主题而设定的12个重点行为习惯指标(即:做人方面,包括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方面.包括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方面,包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德育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维护学生权益。让学生在接受教育、参与活动、走向社会、学会管理,学规范、懂生活、勤体验、求自主.引导学生和谐发展。采用了阶梯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取得了可喜变化。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2007,(12):F0003
“德育为首、以德育人”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原则。通过实施多种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用优良的校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德育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学德育只针对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及社会公德等多方面教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在当下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更要将德育渗透至其中,使其成为人格素质和知识素质兼备的人才。具体如下。一、小学德育开展的意义德育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特指在学校中的德育,施教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系统性地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并让其在日常生  相似文献   

4.
史芳婷 《陕西教育》2007,(10):33-33
小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生活性是《思品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思品与生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才能收到教育实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贯穿着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德育需要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才能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因此,新时期班主任应重视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的封闭式德育,严重地脱离社会生活.因此,德育理应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生活的挑战,直面人生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真正适应社会生活,以自己高尚的道德素养去干预社会生活,并善于创造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改革应直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把德育的要求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并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逐步呈现出来。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谢萍萍 《高教论坛》2007,(B12):75-77
本文从学习、家庭、生活、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分析成教脱产班学生心理特点,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挥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利用网络开展现实的思想教育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活动式道德教育,即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教育者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获取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国通行的德育模式一般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模式进行的,即通过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贯穿学生的思考活动。  相似文献   

10.
许华 《教书育人》2002,(12):4-6
德育过程离不开德育内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德育内因,是指学生内在思想矛盾;德育外因是社会环境的制约性。德育内化实质是德育内外因相互结合后,在又统一又斗争中达到正向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结果。所以德育过程要十分重视德育内因培植与外因优化。一、德育内因培植:发展学生个性德育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因素,克服和消除其消极因素,需要教育去培植和开发学生内在优良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形成完善的个性。(一)个性涵义与特点1.个性的涵义。在社会生活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存在着。所谓个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21 世纪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本身蕴含着关心教育的德育内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会关心”的德育实践,我们需要围绕“和合共生”理念,为德育改革工作找到一个理论支撑点,形成学校“学会关心”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德育 1.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的意识;学会与人文明交往等。  相似文献   

13.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课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技能,还要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本文从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教学方法中的德育渗透和信息技术使用道德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结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德育不仅给学生传授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产主义人生理想和道德以及国家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它有着最高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等来强化道德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要积极探索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利价值判断能力为目标来全面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临淄区教委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以临淄第二职业中专为依托建立了区中学生劳动技术实践基地。各初中学校每年集中学生到该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教育。自开展实践活动以来,已累计培训学员10200多名,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让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磨练意志和毅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求知、学会审美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德育 1.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信、自重、自爱的意识;学会与人文明交往等。  相似文献   

19.
理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技能,这是教会学生今后如何生存的大课程。教小学生理财就是延伸教育链条,通过实践让学生领悟社会、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进而锻炼能力、增强本领、适应社会,理财教育符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倡导以"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弊端,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