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家伟 《师道》2010,(6):12-12
中国将逐步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有关媒体了解到,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的加分规定。教育部表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必须认真清理,逐步减少奖励性加分项目。  相似文献   

2.
正据报道,辽宁1072名加分考生中,有270名考生提出放弃加分资格;而体优生最集中的本溪高中的87人,有66人放弃加分。其他802名加分考生,也正在接受"网晒"。对于高考加分,争议由来已久。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加分本无可厚非,也体现着相关部门在教育  相似文献   

3.
孟祥杰 《江西教育》2011,(12):15-15
<正>在当前,有许多学生、家长以及学术界人士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质疑。如今高考加分项目有不少,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十余种,而有些地区实际执行的却多达百余种。因为高考具有选拔性,某人靠加分被录取了也就意味着另外一名考生会失去机会。因此,任何增加某个考生分数的行为都有可能侵犯其他考生的权益。高考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有许多学生、家长以及学术界人士纷纷对高考加分政策提出质疑.如今高考加分项目有不少,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十余种,而有些地区实际执行的却多达百余种.因为高考具有选拔性,某人靠加分被录取了也就意味着另外一名考生会失去机会.因此,任何增加某个考生分数的行为都有可能侵犯其他考生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进入5月份以来,各地陆续公布了2012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在教育部一再发文要求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的背景下,各地的高考加分项目依然纷繁复杂,名目累加超过百种,加分标准也是千差万别.以少数民族加分为例,各地的加分分值就有好几个版本,加5分、10分、15分、20分的省份都有.这样的混乱使高考加分再次成为"高考月"里广被口诛笔伐的靶标,一时间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再次响起.  相似文献   

6.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优先录取、降分录取以及加分录取三个阶段,梳理了高考加分的三种论调:维持论、废除论与规范论,并对谁应该成为高考加分的对象、高考加分应以多大幅度为宜以及谁有权制定高考加分政策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应慎之又慎,决不可随意制定出台新的高考加分政策,理想的社会应该不存在任何高考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专版要目●高考加分历史沿革●31个省份高考新政出炉●专家圈点高考加分瘦身●201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高考加分政策汇总高考加分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本质上是对德才兼备的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教育公平。但多年来,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严重异化,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分值高低不同、范围互有差异,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甚至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曾有网民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9,(4):80-84
随着对OBE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加分制"也开始关注了,"加分制"是一种基于奖励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以《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依据全方位量化加分制的考核细则,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阐述了加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依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实施效果。实践证明,采用"加分制"对提高学生的考勤、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自从媒体曝出一些地方的高考状元多是"武林高手"的丑闻后,"全面取消高考加分"再次被提上议程.然而,在是否取消高考加分这个问题上,各方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人认为加分是一种特权的表现,取消加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人认为加分政策对特长生来说是科学的,盲目取消只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全国31个省区市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陆续公布,各地在整体加分"大瘦身"的同时,有13个省份的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的加分幅度达20分。有评论者认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人指出,思想品德加分缺乏客观标准。高考品德加分该不该"瘦身"?如何完善监督机制?正方:加分引导品德好经还须念好常生龙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高招录取在即,饱受诟病的高考加分政策能不能改,如何改,又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的主要问题是过多过滥.据报道,教育部规定的加分项目只有14种,而各地实际执行的却多达200余种,高考加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少数人以权谋私的腐败温床.就高考加分政策而言,问题已经清楚,改革的方向、理念也已明确,教育部也要求各省清理并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关键就是要起而行动,实际地去改变不合理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前夕,全国31个省(市、区)相继出台高考新政。从媒体报道看,加分项目的调整与变化分外吸引眼球。高考加分政策事关考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本期新闻视点,让我们一起聚焦这个备受关注的教育民生话题。现象: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缩水"高考加分政策是指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14,(18):38-40
“加分优录”,一个广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期,一些不合理的加分现象逐渐曝光:先有河南、辽宁等地体育特长生被质疑“分量不足”,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加分资格,后有北京、黑龙江等地涌现不少品德优秀的初高中学生,其加分难以服众,鸡西某中学的一个班就有12人获此殊荣,被人称为“雷锋班”。福建闽侯县则被曝给征地农民实施子女高考加分,报考指定高校可降20分,这项“无文件”、不公开的政策默默执行了12年,今年取消时才为社会所知……乱象不独一处。造成中高考加分困局的原因是什么?取消一切加分是否更合理?怎样通过规范管理重拾中高考政策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各地每年对一些考生有一些加分政策,按教育部规定,加分最多不超过20分,并且不得累加。对各项加分,各高校在录取时是否认可,这也成了加分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出现的某些加分项目不合理、加分制度缺乏公信力、各地加分政策不一等问题,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考的公平性。本文建议采取建立加分政策的民主决策机制、规范高考加分的对象和范围、加强高考加分政策的法律法规建设等有效途径,维护高考加分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6.
宋亮 《教育》2013,(19):19-20
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教育界有两件性质类似的事情在中美两国之间同时进行,那就是弱化甚至取消高考加分。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全球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高考加分并不公平。首先,获得加分的人并非加分政策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4,(9):80-80
教育部:高考加分资格造假将取消录取资格"瘦身"后的高考加分新政策在今年高考录取中将全面实施。通过调整,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显著"瘦身",据统计,地方性加分项目由往年的124项减少至2014年的86项,减少近1/3。教育部强调,要严厉打击高考加分资格造假。对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坚决取消其当年参加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考生的违规事实记人其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18.
《辽宁教育》2012,(20):52-53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使高考加分再次引人关注。根据该报记者调查,除西藏、山西两省外,其余29省区市的65名文理科状元中(部分省份有分数并列),共30人存在加分,所占比例为46.2%,30人中有12人裸分即为该省最高分,加分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但剩下的18人因加分而摘取"状元"桂冠。  相似文献   

19.
动态     
《职业教育研究》2004,(3):74-74
教育部公布2004年高考加分政策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04年高考加分政策,首次规定,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可以加分。今年共有四类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享受加分投档政策,分别是: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以上者、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考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并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测试认定的考生。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投档规定,投档时,按其最高的一项分值加分…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全程跟踪加分制评价研究的缘起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任教班级基本是5个,老师们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作业,很少有时间给学生订正作业,更别说辅导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了。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种"全程跟踪加分制评价"体系,既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又能让学生学得快乐,促进师生的"双赢",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二、全程跟踪加分制评价的内涵全程跟踪加分制评价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