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1916年10月通信标志着陈独秀与胡适关于新文学的讨论达成了一致,于是二人携手,两个月之后发动了声势浩荡的"文学革命"。这次通信是以陈独秀对胡适的妥协而结束的。陈独秀作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向"文学革命"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文学观"做一番调整,这样的"调整"在此次通信中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3.
无论就理论而言,还是就实际作品而言,胡适的传记文字都是较偏历史的,而林语堂的则较偏文学。胡适所提倡的"传记文学",其实是"以文为史",而林语堂则是"文史兼容"。他们两人不同的风格和取向,很可以代表现代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两个方向。比较两人有关传记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可以为现代中国的传记文学理出一些头绪。  相似文献   

4.
胡适闹离婚     
郑渊洁 《学习之友》2009,(11):59-59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经常不遗余力资助一些贫苦学生,但他的太太江冬秀对此却有些心疼。有一次,一个学生因经济拮据萌生辍学打算,胡适知道后很同情他,答应开学时资助他100元,帮其完成学业。胡适后来因事出门,便将此事郑重地向江冬秀作了交代。从外地回来后,胡适以为江冬秀已按照他的吩咐办妥,便未予过问。  相似文献   

5.
吴宓、胡适两位著名学者同为"庚款"留美学生。吴宓师从哈佛教授白璧德,受到新人文主义的熏陶,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受教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毕生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观。吴宓、胡适所受导师的影响及二人本身在哲学观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教育思想的相通与差异。本文在综合比较了二位学者之间教育观的异同处及其形成原因后揭示了他们的教育观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息在人间     
胡适当年曾资助过许多贫困青年。学者陈之藩年轻时,无钱去美国留学,胡适听说后,送给他一张400元的支票。后来,陈之藩把钱还给了胡适,还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提出了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帮扶结对的"受人以渔"的资助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1.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立人"主旨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直接被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吸收,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家研究语文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从牢固树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资助育人途径和不断开创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三个方面积极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泛资助政策是一个涵盖经济援助、学习帮扶、心理脱贫、就业指导在内的多维资助体系。实施泛资助政策不但要更新资助理念,还要做到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共同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朱广英 《家长》2012,(5):39-39
大学者胡适曾说过:"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孩子的成长总是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倾注着家长多少心血、多少汗水,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多少欣慰!  相似文献   

15.
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有机体论、"智能的个性"理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观等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础,胡适论证提出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教育目的观。胡适的教育目的观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物质资助单一模式存在受助学生自助的主体意识薄弱,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缺乏能力提升的平台,缺乏感恩意识等局限。构建物质资助与能力发展性资助并重的资助模式要做到三个转变:观念的转变、机制的转变和工作要素的转变。在现实探索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资助工作原则,建立以"能力发展、素质提高"为核心的资助育人体系,搭建以"能力发展性资助"为重点的品牌塑造平台。  相似文献   

17.
洪琣 《学语文》2012,(3):11-12
王富仁在《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20世纪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不会忘记的,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胡适和鲁迅。他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从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过程透射出高等教育公平思想的不断深化:"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资助政策是面向全体的"绝对"公平;从单一助学金制度初步走向多元化是由"绝对"公平走向"相对"公平;"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混合资助制度是面向全体的"相对"公平。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特点凸显了公平形式和本质的发展:在公平实现方式上,从一维向多维资助方式转变;在公平实现主体上,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转变;在公平本质上从"均等性"公平向"基本需要性"公平转变。完善学生资助制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进程中,具有浓重的传统家训文化背景、先进的西方现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胡适,提出了"为学"、"合群"、"自立成人"等一系列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他以20世纪初中国家长少有的见识和勇气践行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其中许多经验值得珍视,也有一些教训发人深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胡适家训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王嵩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42-47,64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